乘凉新雨后,问景晓秋来。
又觉犁然异,安能恝尔回。
迎人祇有爽,触目总无埃。
最喜鳞塍畔,黄云色染才。

【注释】

万寿山:位于杭州西湖西南,为钱塘江、西湖、湘湖三水汇聚之地。

新雨后:即雨过天晴之后。

犁然:形容声音或声响。

安能:怎么能够。

爽:清新,凉爽。

埃(āi):指尘土。

鳞塍(chén chéng):田畦。

【赏析】

《雨后万寿山》一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时。诗人乘兴游览了西湖附近的万寿山,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抒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句“乘凉新雨后”,写登上万寿山之所见。“新雨”二字,点明了时间,说明诗人是在秋末的一天登上了万寿山。“后”字,既表示时间的推移,又表明此时正是初晴之时。

次句“问境晓秋来”,写登上万寿山后所见到的景色。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是指诗人在登山途中,见一片清丽的秋色;虚写则是指诗人在山顶上放眼四望时所看到的景象。这两句诗,将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明净秀丽的水墨画卷,感受到了一种清新爽朗的气氛。

第三句“又觉犁然异”承前而来,进一步描绘了登高所见之景。这里所说的“犁然”,是形容声音,即风吹过水面发出的细微响声。诗人站在万寿山上,耳畔响起阵阵秋风声,顿觉耳目一新,与平时所听到的声音大不相同。这里的“异”,既指听觉上的“异”,也兼有视觉上的“异”。诗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登高远望,视野开阔,自然风光更加绚丽多姿。

“安能恝尔回。”诗人面对眼前美丽的秋光春色,怎能不心醉神迷呢?然而诗人并没有陶醉其中,而是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怎么能就这样回去呢?”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于远离家乡、身居官场的苦闷心情。

第四句“迎人祇有爽”承接前两句而来,进一步描绘了万寿山之景。这里的“爽”,是指清爽宜人。诗人登上万寿山后,迎面吹来的阵阵凉风让人感到格外舒畅。这一句诗既写出了万寿山之景的特点,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最后一句“触目总无埃”,是整首诗的总结性结尾。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看到万寿山上没有一点尘埃,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这里的“无埃”,既指空气清新,也指没有灰尘。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进一步赞美了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这首诗通过对万寿山之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官场生活的不满情绪。同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