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烟初入夜,一炬达长安。
斥堠常窥伺,关山多破残。
那辞失误罪,可识接传难。
治乱当时况,了凭诗史看。
【注释】
- 夕烽:傍晚的烽火,借指战争。
- 放烟:放火。初入夜:刚入夜。
- 一炬:一点火,这里比喻烽火,用“炬”字,是杜甫名句《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的“炬”。
- 达长安:传到长安,长安,古都城名,今西安。
- 斥堠(chù hòu):侦察。
- 关山多破残:关山多被破坏。
- 那辞失误罪:那辞(指诗)没有失误。
- 可识:可以识别。
- 接传难:传递困难。
- 治乱当时况:治理和混乱的当时情况,这里以唐玄宗开元天宝间为例。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唐代诗人高适在安史之乱后所作。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还与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王维、李适之说“边塞五律”,以高唱迭起之音节称“高常建”。他的边塞诗气势壮大,格调慷慨激昂,歌颂了战士的豪情壮志和爱国精神。此诗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首联写烽火传书,直入长安。烽火本为报警,而此处则喻指战事。诗人把烽火比作“一炬”,用“初入夜”来写它,就使这一形象更富于表现力,更能突出诗人的主观感情;而“达长安”则暗示了战乱的严重性。
颔联承上启下。“斥堠”(侦察)常窥伺,关山多破残,这是对战争造成的惨象的概括描写。“斥堠”,指瞭望敌情的侦察兵,“关山”,泛指边境地区,也即安史之乱发生的地方,这里是借指安禄山、安庆绪叛乱的地点。诗人把烽火、斥堠、关山这些本来具有客观性质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活动方式,这就使诗句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颈联紧承前两联的内容,进一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那辞失误罪”,是说如果自己的作品没有失误,就不会获罪。“可识”一词,有两重意思,一是可以认识,二是可以了解。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的诗虽然写得不好,但也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情况,从而了解当时的治乱。这里,诗人用“可识”一词,既表明了自己诗歌创作上的特点——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现实,又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深切关怀,对统治者的深刻不满。
尾联点题,抒发诗人的感情。“治乱当时况,了凭诗史看”,诗人以议论作结。“治乱”二字,是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总概括。“了凭诗史看”,则是诗人对自己诗歌的看法。在这里,诗人把自己比作一位历史学家,把自己的诗篇当作一部史书,用以说明自己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观察和评价。
全诗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开头二句,紧扣题目,点明写作缘起;中间二句,从战争造成的危害入手,描绘出一幅幅战争场面;最后二句,总结全诗,抒发感慨。整首诗在叙事中见抒情,在议论中显形象,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开阔,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突出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