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膝众孙侍,独蒙恩遇多。
分明及今日,扬觐应如何。
近地无乾土,流阴叹逝波。
羹墙晨夕里,三十六年过。
诗句释义及赏析
一、首联:“绕膝众孙侍,独蒙恩遇多。”
关键词解释:
“绕膝”形容众多子孙围绕着膝旁。
“众孙”指众多的子女或孙子辈。
“侍”表示侍候,照顾。
“独蒙恩遇多”意味着只有自己受到较多的宠爱和关照。
译文(参考):
我的众多子孙环绕在我膝边,唯独我被赐予了更多的恩惠与宠爱。
二、颔联:“分明及今日,扬觐应如何。”
关键词解释:
“分明”在这里有明显的意思。
“及今日”指的是到现在的时间。
“扬觐”可能是指公开的朝见或是向君主表达敬意。
“应如何”表达一种询问或考虑应该如何应对当前情况或任务。
译文(参考):
如今的情况非常明显,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去觐见?
三、颈联:“近地无乾土,流阴叹逝波。”
关键词解释:
“干土”可能指的是干燥的土地。
“流阴”可能是指流逝的光阴。
“叹逝波”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感慨和怀念。
译文(参考):
靠近大地的地方没有干燥的土地,流逝的光阴让人感叹逝去的水波。
四、尾联:“羹墙晨夕里,三十六年过。”
关键词解释:
“羹墙”在古代可能指代的是厨房或者烹饪场所。
“晨夕”指的是每天早晚。
“三十六年过”表示经过整整36年的时光已经过去。
译文(参考):
在厨房里日复一日地忙碌,不知不觉中度过了36个春秋。
五、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家庭关系和政治地位的抒情诗。通过描述家族成员围绕在祖父膝前的情景,以及祖孙三代人共同经历的时代变迁和家族荣枯,诗人表达了对家族历史的怀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诗中的“独蒙恩遇多”体现了诗人在家族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得到的特殊待遇。而“三十六年过”则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怀,暗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家族和个人的微观视角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