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拱平山峤,遐临廿四桥。
古原咏文士,今半属禅寮。
法雨镜中落,天花云外飘。
凭窗犹畅意,绿野润新苗。

观音山

右拱平山峤,遐临廿四桥。

古原咏文士,今半属禅寮。

法雨镜中落,天花云外飘。

凭窗犹畅意,绿野润新苗。

注释:

  1. 右拱平山峤:指观音山的右侧是平缓的山峦。
  2. 遐临廿四桥:远处可望及二十四座桥梁,形容距离之远。
  3. 古原咏文士:指过去有文人在这片原野吟诗作赋的场景。
  4. 今半属禅寮:现在部分区域被用作寺庙(禅寮),表明文化的变迁和融合。
  5. 法雨镜中落:描述佛祖的法雨如同镜子中的水滴,晶莹透明。
  6. 天花云外飘:比喻佛法无边,高远如天上的云彩,飘洒四方。
  7. 凭窗犹畅意:即便站在窗前也能感受到内心的畅快。
  8. 绿野润新苗:描述春天里,肥沃的土地滋养着新生的植物,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和希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观音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首句“右拱平山峤”,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山形的轮廓,给人以雄伟之感。接着通过“遐临廿四桥”表达了山的远景,让人感受到其宏大与辽阔。

接下来的诗句“古原咏文士,今半属禅寮”展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既有对古人文化传承的怀念,也有对现代宗教场所的描述,体现了自然与文化、历史的交融。

在“法雨镜中落,天花云外飘”中,诗人运用比喻,将佛祖的法雨比作天空中的雨滴,而天花则是飘渺的云朵,形象地表达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和神秘。

最后两句“凭窗犹畅意,绿野润新苗”则表达了诗人站在窗前仍能感到内心的喜悦和畅快。这不仅是对美景的欣赏,更是对生活美好状态的赞美。同时,“绿野润新苗”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播种,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观音山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