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诏抗怀却,千秋潜德光。
董经曾不顾,滕六讵能殃。
隐也真仙耳,山高江水长。
至今洞口石,尚是煮馀粮。
诗句释义:
- 三诏抗怀却: 这句表达的是对前三个诏令的抵抗和回应。”三诏”指的是皇帝或朝廷颁布的三次重要文书,”抗怀”则意味着坚决地回应或反驳。
- 千秋潜德光: 这一句表明某人的品德或行为在历史上被广泛称赞,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秋”表示时间的长久,”潜德”指未显露的美德,”光”则是照耀的意思。
- 董经曾不顾: 这是对某位历史人物(董经)的一种评述,意指他曾经忽视或不理会某些事情。”董经”可能是一个特定时代或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名称,“不顾”说明他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
- 滕六讵能殃: 这句话是对另一个历史人物(滕六)的评论。“滕六”可能是该人物的别称或其他标识,“讵能”表示怎么可能、怎能,“殃”通常与灾祸、不幸相关。
- 隐也真仙耳: 这是对一位隐士的赞颂,认为他如同真正的仙人一般高洁。“隐”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隐居生活或者遁世,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 山高江水长: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山高水长通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色的壮丽和持久。
- 至今洞口石,尚是煮馀粮: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处古老的洞穴或遗迹,至今仍有石头存在,而且还有食物的痕迹(如煮过的粮食)。这里的“洞口石”可能指的是某个古迹或遗址的门洞上方的石头,而“煮馀粮”则暗示了这个地方曾是人们聚集或避难的地方,可能还发生过一些事件。
译文:
三诏抗怀却,千秋潜德光。
董经曾不顾,滕六讵能殃。
隐也真仙耳,山高江水长。
至今洞口石,尚是煮馀粮。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观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与美好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诗中的“三诏抗怀却”和“董经曾不顾”,反映了诗人对抗权威和坚持自我的强烈意志。同时,“隐也真仙耳”则赞美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高洁,展现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境界。整体上,诗歌通过对比与衬托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