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康衢侧,往来路必经。
松门宛旧识,莲梵亦堪听。
佛岂较今昔,物皆肖色形。
东轩更幽绝,片刻为延停。
【赏析】
弘恩寺在长安城东,是唐玄宗所建的道场,因唐肃宗曾在此避难,又被称为“兴圣寺”或“兴庆宫”。此二首为作者于大历三年(768)冬应王缙之请而作。
第一首写景。诗人以“兰若康衢侧,往来路必经”起笔,点明题旨。兰若即佛寺,康衢,宽敞平坦之路,这里指代长安城内的大道,说明诗人居住的地方与弘恩寺相距不远,所以有“康衢”一说。“往来路必经”,说明弘恩寺在当时人流量很大、非常著名。接着两句“松门宛旧识”,“莲梵亦堪听”,写弘恩寺的风貌。松门,是指寺院的大门。“宛旧识”中的“旧识”两字,表明诗人对于弘恩寺并不陌生,因为“旧识”一词,既指对寺院的熟悉,也含有对寺院主人的熟知之意。“莲梵亦堪听”一句,则表现了弘恩寺的庄严与宁静。莲花是佛教象征之一,梵是佛教用语,泛指诵经说法之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寺院的大门通向苍劲挺拔的古松之间,那通往寺院的小路,仿佛是一条通往过去岁月的隧道,而诵经礼佛的声音,也足以令人驻足倾听。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寺院的环境,而且表现出弘恩寺的庄严与静谧,使人产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感。
第二首写情。诗人以“佛岂较今昔,物皆肖色形”开头。“佛岂较今昔”,是说佛祖和圣人,其功德和智慧都超越今人;“物皆肖色形”是说世间万物都各有特色。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说佛法无边、真理无际,但实际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种孤独与无奈,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流落江南,长期寄人篱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内心感到极度的孤寂和苦闷。他渴望能够回到故乡,过上平静的生活,但又觉得难以实现这一愿望。于是,他只能借助于佛学来排解心中的郁闷。
最后两句“东轩更幽绝,片刻为延停”则是说,弘恩寺虽然远离尘世,但却依然有它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幽美绝伦。“更幽绝”三字突出了弘恩寺与众不同的地方。诗人之所以要在这里停留片刻,是因为他想在幽静的环境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感人。诗人用“松门”、“莲梵”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超俗脱凡的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禅意。同时,诗人通过对弘恩寺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