甡甡常在泽,濯濯亦游畿。
写貌偏宜画,徵名屡见诗。
汉皇刻牌日,国士鼓琴时。
李渤结庐处,紫阳早豫期。
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其一百十八鹿
原文:
甡甡常在泽,濯濯亦游畿。
写貌偏宜画,徵名屡见诗。
汉皇刻牌日,国士鼓琴时。
李渤结庐处,紫阳早豫期。
注释:
- 《和李峤杂咏诗百二十首韵·其一百十八·鹿》:此为乾隆所作。
- “牲甡甡”:指鹿的生机勃勃。
- “濯濯亦游畿”:指鹿在京城附近自由活动。
- “写貌偏宜画”:形容鹿之形象适宜绘画。
- “徵名屡见诗”:指许多诗人都曾用诗歌描绘过鹿。
- “汉皇刻牌日”和“国士鼓琴时”:描绘了古代皇家和贤士与鹿的互动场景。
- “李渤结庐处”:指的是古代文人隐居的地方。
- “紫阳早豫期”:暗示鹿与紫阳山有某种联系或预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鹿的形象进行生动描绘,传达出对自然和谐、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古代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诗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鹿比作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不仅展现了鹿的美丽,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整体上,该作品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喧嚣的宁静与超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