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是喧中寂,形从峙处流。
岂知千古逝,堪使万缘收。
谓动全含静,当春解作秋。
松涛和石濑,意气总相投。

对瀑

声是喧中寂,形从峙处流。

岂知千古逝,堪使万缘收。

谓动全含静,当春解作秋。

松涛和石濑,意气总相投。

注释:

  1. 声是喧中寂:声音虽然喧闹但其中却有一种寂静。
  2. 形从峙处流:水的形状在山崖的对峙之处流动。
  3. 岂知千古逝:怎知道这些水流已经流逝了千年。
  4. 堪使万缘收:足以让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
  5. 谓动全含静:说它动却包含了静的意思。
  6. 当春解作秋:在春季时可以想象秋季的景象。
  7. 松涛和石濑,意气总相投:松涛的声音与岩石的撞击声相互呼应,它们的气质和意志总是互相投合。

赏析:
这首诗以对瀑布的描写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首句“声是喧中寂”描绘出瀑布声音虽然响亮但却蕴含着一种寂静之美,这种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瀑布的壮丽与神秘。

接下来的句子“形从峙处流”,诗人将视线转向了瀑布的形态,描绘出了瀑布水流从山崖之间流淌下来的情景,形象而生动。这里的“峙”字用来形容山崖的挺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

“岂知千古逝,堪使万缘收。”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他认为瀑布的这种存在虽然只是短暂的,但却足以让人忘却所有的烦恼和欲望,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对于时间流逝的哲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思考。

最后两句“谓动全含静,当春解作秋。”则是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悟。他发现即使是看似活跃的水声也包含着静谧的元素,而且在不同的季节里,瀑布的景象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使得诗人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和美感。

这首诗通过对瀑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哲学思考。它的语言虽然朴素,但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