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自不禁愁,萤光又见流。
漫云能烛夜,底事更催秋。
背月偷荧耀,因风托去留。
昨年已感触,今夕忆从头。

萤火虫

每当自不能禁,心中愁绪难以排解,那微弱的光亮忽闪忽灭。

虽然能照明夜晚,却无法驱散心中秋凉。

背着月亮偷光闪烁,随风漂泊不定。

往年已被触动心弦,今夜又忆当年情景。

注释:

1.每自不禁愁:指心中常常感到忧郁、烦恼。

2.流:此处指光芒流动。

3.漫云:难道只是如此吗?

4.底事:为何?

5.更:更加。

6.因风托去留:指萤火虫在风吹动下,四处飘荡。

7.昨年已感触:去年已经有所触动,即前一年有感于某种事物或遭遇。

8.今夕:今晚。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昆虫萤火虫的诗歌。诗人用萤火虫的光暗变化来比喻自己内心的忧愁与困扰,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

首句“每自不禁愁”,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苦闷,这种情绪如同不可抑制的忧愁一样,始终如影随形地萦绕在心头。第二句“萤光又见流”,则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的“流”字,既形容了光芒的闪烁不定,也象征着诗人心境的波动不定。

第三句“漫云能烛夜”,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质疑萤火虫是否能真正照亮黑夜。这里的“漫云”一词,既表现了诗人对萤火虫能力的怀疑,也反映了他对自己能力的自我否定。而第四句“底事更催秋”,则揭示了诗人心中的困惑——为什么萤火虫的到来会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呢?这既是对季节变换的感慨,也是对自己情感变化的一种隐喻。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第五句“背月偷荧耀”,描述了萤火虫在月光下偷偷闪烁的情景,暗示了诗人在孤独中默默承受着内心的煎熬。而第六句“因风托去留”,则进一步描绘了萤火虫的命运——它们被风吹得四处飘荡,仿佛无法自主。这句诗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萤火虫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诗人对命运无常、漂泊不定的无奈感受。

最后两句“昨年已感触,今夕忆从头”,则是诗人对整个诗歌主题的总结。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诗人回顾了过去的经历,感叹曾经的情感触动;同时,他也在今晚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一幅昆虫与人类情感交织的画面。诗人借助萤火虫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愁与困惑,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