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经古邑,叔夜有高台。
放达非中道,琴尊乃致灾。
遗名随逝水,荒迹莽残苔。
长赋因披读,千秋叹绝才。

【注释】

  1.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2. 阜城:地名
  3. 叔夜:嵇康的字
  4. 高台:即嵇叔夜的琴台
  5. 放达:指不守礼法,行为放纵
  6. 中道:指正道
  7. 琴尊:指乐器和酒器
  8. 灾:《诗经·大雅·荡》:“流言繁兴,不可防也。”《左传》:“国之多灾,实资舟也。”这里以“琴”和“尊”比喻人的命运
  9. 遗名:遗留下来的名字
  10. 逝水:逝去的水
  11. 荒迹:被荒草掩盖的痕迹
  12. 长赋:长篇赋诗
  13. 披读:阅读、赏析
  14. 千秋:千年
  15. 绝才:杰出的才能

【译文】
阜城是古邑,叔夜有高台。
行为放纵不是正道,琴和酒却招致灾祸。
遗留下名声像逝水一样消逝,荒草覆盖的遗迹让人叹息。
我常常吟诵这首诗,为它的才华感到惊叹,它与千年前的伯牙相媲美。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嵇康的赞美,表达了诗人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说,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第一句:“阜城经古邑,叔夜有高台。”开篇就交代了背景,指出嵇康的家乡在阜城,他的高台就是他生活的地方。这里的“经”字,既表示经过,也有经历的意思。“高台”一词,既指嵇康的住处,又暗含了他的志向。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为下文的赞颂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放达非中道,琴尊乃致灾。”这是对嵇康行为的进一步评价。放达并非正确的道路,而琴和酒则是导致灾难的根源。这里的“中道”是指正道,“致灾”则是指招致灾难。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揭示了嵇康的悲剧性格。

第三句:“遗名随逝水,荒迹莽残苔。”这句诗的意思是,遗留下的名声如同逝去的水,荒芜的痕迹被荒草覆盖。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嵇康命运的无奈和惋惜。

最后两句:“长赋因披读,千秋叹绝才。”这是诗人对这首诗的感慨。他常常吟诵这首诗,为它的才华感到惊叹,它与千年前的伯牙相媲美。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崇高敬意。

这首咏史之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人生的哲理思考。诗人通过赞美嵇康,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