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静以老,松竹秀而野。
朅来曲径寻,底用孤筇把。
乘兴和我诗,诗成我漫写。
即境良复佳,极目皇都下。

注释:

溪山宁静而古老,松竹秀逸而野性。

忽然来到弯曲的小道上寻找,何必用一根独杖拄着行走?

乘兴和我写诗,诗写成了随便写。

即景美好真是好,极目远望皇都脚下。

赏析:

这是一首咏山水的七言绝句,诗人借游赏山水之机,表达自己的隐逸之情。

“溪山静以老,松竹秀而野。”首两句写景。“溪”、“山”,是诗人游赏的对象;“老”和“秀”,“松”、“竹”,则是诗人的感受。这四句写景中,有情意在:那山,是“静以老”的;那水,是“溪”。而山、水、松、竹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那就是“秀以野”。“静以老”,是说山的神态,也可以说是人的情怀;“秀以野”,是说竹的姿态,也可以说是人的襟怀。

“朅来曲径寻,底用孤筇把。”第三、四句写游赏。“朅来”,是突然的意思,是说诗人偶然来到这个幽深的山谷之中。“曲径”,指曲折的小道;“底用”,即何须。诗人来到这里,没有带什么工具,却能随意徜徉,所以用了“底用”这个词。

“乘兴和我诗,诗成我漫写。”五、六句写创作。“我”指诗人自己,“漫写”就是随兴所至,信笔涂鸦。这里说的是诗人因游览得高兴,才吟诗作文的。“即境良复佳,极目皇都下。”尾二句写结尾。“即境”,就是眼前景物;“良复佳”,是说景物美好得令人赞叹;“极目”,即举目遥望,是说诗人放眼远眺。“皇都下”指京都长安。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望,只见长安城就在脚下,不由得为长安的宏伟景象所陶醉。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江南之后,于公元1805年(嘉庆六年)春天到苏州时所作。当时作者已退居故乡多年,过着隐居的生活。此诗是他晚年的一首七绝,表达了他闲适自得的情趣。

首联写景,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山水画卷。“溪山静以老,松竹秀而野。”这里的“溪山”指的是山水之间的景色。诗人通过描绘“静以老”的溪山和“秀而野”的松竹,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遗世独立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更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颔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山水间的游赏情景。“朅来曲径寻,底用孤筇把。”这里的“朅来”意为突然而来,表达了诗人意外来到这幽深山谷中的惊喜之情。而“底用”则是“何需”的意思,意味着诗人在这幽静的山林中并不需要携带任何工具或依靠任何外力,就能自由地游走探索。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境,更透露出他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颈联则转向了诗人的创作过程。“乘兴和我诗,诗成我漫写。”这里的“乘兴”指的是诗人在游玩过程中的兴致勃勃和心情愉悦,而“我”则是诗人的自我表达方式。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刻意追求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而是随兴而为,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直接转化为文字,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不加修饰的风格。这种风格既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真诚态度,也展示了他对诗歌语言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尾联则转向了诗人的观景点。“即境良复佳,极目皇都下。”这里的“即境”可以理解为眼前的景物,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所处的位置或环境。诗人通过观察眼前的美景,感受到了一种美好的氛围和情趣。而“极目皇都下”则进一步描绘了他远眺京城的景象。虽然身处山水之间,但他的目光并未被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而是能够穿透云雾、越过山川,直视远方的繁华都市。这种开阔的视野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世界的深刻认识,更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游赏的情景以及创作过程的展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他的高洁品格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山水之间的静谧之美,还是游赏时的悠然自得,或是创作时的随性而为,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种心境不仅源于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理解,更源于他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和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