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咽笙簧,千林曳响长。
怀秋予有意,入夏尔偏忙。
暂息缘朝雨,群兴噪夕阳。
中郎精博物,琴韵识螳螂。
【注释】
咽笙簧,笙簧发出的声音。
曳,拖着。
怀,思念。予,我。
偏,反而。
暂息,暂时停止鸣叫。
群兴,众多鸣叫。噪,喧闹。
中郎,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辞赋家蔡邕。精博物,精通各种事物。
识,识别。
【赏析】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诗人抓住“夏”、“蝉”这两个特点,以“怀秋意”、“入夏忙”等词句来表现其对夏之蝉的赞美之情,全诗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首联写蝉声。诗人把蝉的鸣声拟人化,说它“何处咽笙簧,千林曳响长”。“何处咽”,是说蝉声虽小,却能传遍千林;“千林曳响长”则形容蝉声悠扬,回环不绝。一个“曳”字,不仅写出蝉声的绵长不绝,而且突出了蝉声的婉转动听。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却有无限情思在其中。
颔联写蝉的境遇与心态。蝉在炎热的夏天鸣唱,而人们并不领情,反道是“入夏尔偏忙”。这里的“怀秋意”,既指蝉生性悲凉,又寓含着作者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入夏偏忙”四字,则形象地勾画出蝉在酷暑中的焦躁心境。
颈联写蝉声的变化。夏日炎炎,蝉鸣不已,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场暴雨过后,天空湛蓝,万里无云;这时,蝉声突然戛然而止,仿佛被什么吓住了。这一联写得颇有趣味:蝉鸣于夏,本应是它的天职。但此刻,它却因一时的亢奋而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以至遭到自然的惩罚。这里既表现出蝉的无知和轻狂,又暗含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辛酸。
尾联写蝉的习性和能力。夏日傍晚时分,夕阳西斜,余辉洒满大地。此时,一群蝉忽然齐声高唱起来,声音震耳欲聋。诗人用“群兴噪夕阳”一句,生动地描绘出蝉声在夕阳下此起彼伏的情景。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揭示出蝉的习性和能力:它们之所以如此喧哗,是因为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鸣声悠扬。至于那些螳螂之类的害虫,则根本不堪一击;即使它们挥舞双刃相搏,也只能成为蝉的猎物而已。这一联既写出了蝉的威风八面,又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害虫的轻蔑之情。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情趣,通过描绘蝉的生活习性和叫声特征,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慨。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