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岁读诗书,齿斤齿斤恣诋訾。
续经颇怪文中子,论易颇轻王辅嗣。
两人死时犹少年,著述煌煌已如是。
男儿一事无成身已老,试问何者可人意。
古之人,勿轻议。
【注释】
少岁:年轻时。齿斤:形容年少气盛,像用齿去砍物一样,形容人年轻的时候,锋芒毕露。恣诋訾:随意毁谤攻击。续经:指《春秋左氏传》。文中子:司马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司马迁传》载:“太史公曰:‘孔子称‘文起八代,兴观群书’,如《左氏》、《庄》、《易》,太史公所序者,皆所以自广才,多识前言往行也。’及次其文,十表一诗,盖亦以述作见志云。”论易:指《周易注》。王辅嗣:王弼,西晋玄学家。
两人:指司马谈和王辅嗣。两人死时犹少年:两人去世的时候还很年轻。著述煌煌:著作辉煌灿烂。已如是:已经是这样了。男儿:男子汉。一事无成:一点成就也没有。身已老:年纪已经老了。试问:请问。何者可人意:什么能让人满意。古之人:古人。轻议:轻视议论。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读《春秋左氏传》、《论语》和《周易注》等古籍时,感叹于古人的才华与成就,而对当今的一些学者或文人则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只是空有虚名而已。全诗通过对两位古代学者——司马谈和王辅嗣——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于学识与才华的看法。
诗人开篇便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少岁读诗书”。这是诗人年轻时阅读诗歌书籍的经历,也是他后来学术道路上的起点。在这里,诗人通过“齿斤”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年轻时锋芒毕露的状态,仿佛是用牙齿去砍东西一样,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人。然而,这种批评并不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而是因为自己的年少气盛和自负。因此,接下来的一句“续经颇怪文中子,论易颇轻王辅嗣”,则是诗人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他认为自己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却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反而像《春秋左氏传》中的“文中子”一样,只是随意评论他人的学术成就;对于《周易注》这样的经典之作,自己却显得不够重视,甚至有些轻视它。
诗人进一步展开对这两位古代学者的评价。他认为司马谈和王辅嗣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司马谈,作为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被誉为“文起八代,兴观群书”,展现了极高的文学造诣和历史智慧。而王辅嗣则是一位杰出的玄学家,他的著作《周易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这两位古代学者的成就,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学术界的不满和失望。
诗人以“男儿一事无成身已老,试问何者可人意”作为结尾。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感慨。他觉得自己虽然努力追求学问,但在学术上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最终成为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人。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不禁发出了疑问:“到底有什么可以让人满意呢?”这实际上是对自己一生学术道路的一种否定和反思。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学术界现状的不满和批判。
《读史杂咏十首》(选四)之其四这首诗通过赞美古代学者的卓越成就,并对自己的过去行为进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和才华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当时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