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还初服返巾车,为欲名山补读书。
垂柳当门陶令宅,浣花临水杜陵居。
千竿竹翠抽新笋,半亩苔阴摘晚蔬。
寄语南阳诸父老,使君无事自携锄。

注释:

  1. 乞还初服返巾车,为欲名山补读书。
  • 乞还: 请求返还
  • 初服: 初生的丝织品,这里指未穿的衣服
  • 返巾车: 归还车驾
  • 为: 目的/意图
  • 名山: 名胜之地
  • 补读书: 补充学习知识
  1. 垂柳当门陶令宅,浣花临水杜陵居。
  • 垂柳: 下垂的柳条
  • 当门: 正对着门口
  • 陶令: 陶渊明,字元亮
  • 浣花: 洗花,泛指浣花溪
  • 杜陵: 杜甫的墓地,位于长安城东南,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1. 千竿竹翠抽新笋,半亩苔阴摘晚蔬。
  • 竹翠: 竹子的新芽嫩叶呈翠绿色
  • 抽新笋: 长出嫩芽
  • 苔阴: 苔藓覆盖的地面
  • 摘晚蔬: 摘取晚间的蔬菜
  1. 寄语南阳诸父老,使君无事自携锄。
  • 南阳: 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 诸父老: 各位老人
  • 使君: 对别人的尊称,此处指诗人自己
  • 无事: 没有事情做
  • 自携锄: 自己拿着锄头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华氏延绿阁赠别海初前辈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感伤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首联“乞还初服返巾车,为欲名山补读书”表达了作者辞去官职、回归田园的愿望。这里的“名山”指的是隐居的地方,而“补读书”则表示希望在隐居期间继续充实自己的学识。这种愿望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识的尊重。
    颔联“垂柳当门陶令宅,浣花临水杜陵居”则描绘了两位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陶渊明(陶令)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居住在桃花源般的世外桃源;杜甫则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居所临近浣花溪。这两句诗通过对比两位文人的生活环境和背景,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颈联“千竿竹翠抽新笋,半亩苔阴摘晚蔬”则描写了隐居生活中的美好时光。作者在竹林中欣赏着新笋的生长,而在半亩苔藓上采摘着新鲜的蔬菜。这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隐居生活的魅力和舒适。
    尾联“寄语南阳诸父老,使君无事自携锄”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时的期望。在这里,“使君”指的是作者的朋友海初前辈,而“诸父老”则是指南阳地区的父老乡亲们。作者希望海初前辈在没有事情的时候能够带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以此来表达他对朋友的关心和支持。
    整首诗以华氏延绿阁赠别海初前辈为背景,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美景和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赞美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