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皖公山,真面昔曾觏。
持节游西秦,太华雄陕右。
未若兹龙眠,翠泼衣痕皱。
骏马下平川,奔势往而复。
远峰昂然来,觕角距相斗。
屹若冠巨鳌,奇如飞灵鹫。
森竹蟠悬崖,节走蛟龙瘦。
当霤石骨穿,清寒透肌腠。
蹲踞如群羊,叱者鞭其后。
山深长官清,不须严斥堠。
我昔爱九华,兹山奇秀又。
放眼恣大观,毋为丘壑囿。
造化共镌镂,迹占金石寿。
秋风渡江去,高撷岭南秀。

【注释】皖公山:在今安徽芜湖县西北。《史记》载:秦始皇时,令蒙恬北筑长城,“起临洮、西河、榆中、会宁”至碣石。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三十六年,东巡郡县,并海及方外。

李斯谏:不可。始皇怒,遂发谪戍。

《汉书·武帝纪》:元光二年,遣卫尉路博德使大宛,取月氏王而还。明年,发巴蜀治船师,因蜀攻滇,遂通西南夷。

钱文端公:即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与高珩、施闰章齐名。著有《列朝诗集》、《牧斋有学集》。

关:指关隘。

《太平寰宇记》:西秦有太华宫。

《水经注》:华山,一名太华,一名西岳,在雍州万年县西北二十里。

《一统志》:龙眠山在徽州休宁县东北三十里,一名黄山,一名天都山。

《广舆图》:平川,即平原。

远峰:远处的山峰。

觕角距(jiùjuéjì)斗:形容群峰争雄貌。

冠巨鳌(áo):戴盔状物如巨鳌冠。

飞灵鹫:飞翔着的灵鹫鸟。

森竹蟠(pán)悬崖:茂密的竹林环绕着陡峭的悬崖。

蛟龙瘦:《晋书·陆机传》:陆玩为吴兴太守,“尝登南山,南望三吴诸山,慨然叹曰:‘非复南山属矣!’因放鹤于此山。后每登此山,顾视林木苍然,不见旧时所养,乃谓从事曰:‘昔有人居此山,今已去矣!’”

当露石:指雨后露在石头上的青苔。

蹲踞(jù):蹲坐。

叱:驱赶。

丘壑:山水。

造化:自然。

镌镂(juānlóu):雕刻。

金石寿:比喻坚贞不渝。

岭南:广东一带。

【赏析】此诗是诗人钱谦益游览龙眠山所作,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全篇以“游”为主,写山,也写水。作者从入山开始,依次描写山的秀丽景色和自己的所见所感。前八句着重写景抒情;后面十二句着重写情抒怀,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全诗语言优美,意境幽雅,富有情趣。

首句写诗人进入龙眠山的情景:我家住在皖公山,真面目从前就曾见识过;手持符节游历西秦,太华山雄壮地耸立在陕西的南部。“皖公山”是地名,“皖”为古州名,“公山”指其主峰。“西秦”,指陕西西部地区。“陕右”,指华山以南的陕西地区。这两句是说,我家乡在安徽,以前曾到过那里游览;手持符节游玩西秦,那雄伟的太华山矗立在陕西南部。这里用一“游”字总领下文的描写。

颔联“持节游西秦,太华雄陕右”,写诗人游历西秦时的所见景色。“太华”指太华山,“雄陕右”指太华山雄伟地耸立在陕西南部,这两句是写诗人游览西秦时所看到的景象。太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是秦岭山脉最高峰。唐代李白有《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诗云:“鲁门郁岩岩,太华何峥嵘!”刘禹锡亦有诗云:“山势尽西倾,太华正独秀。”太华山以其雄奇壮丽著称于世。诗人登上太华山顶峰,只见群山连绵,气势磅礴,令人心旷神怡。

“未若兹龙眠”以下十句写龙眠山的美景。“龙眠山”又名黄山、天都山、九华山等。唐人李白有《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云:“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连屏。”“兹龙眠”就是黄山的别称,“兹”是“这”的意思。这两句是说,没有比这龙眠山更美丽的。“翠泼衣痕皱”,指绿树丛生,枝叶繁茂,把衣服浸湿了,皱巴巴的。“奔势往而复”,意思是山中的溪流奔腾而去又返回原处。这两句写山中景色。“觕角距相斗”,是形容群峰争夺雄姿。“屹(yì)若冠巨鳌,奇如飞灵鹫”,意思是巍然屹立像擎天的巨鳌,奇特如飞翔的灵鹫鸟。这两句是说,它巍然屹立,像擎天的巨鳌;奇特的山峰像飞腾的灵鹫鸟一样俊美。“森竹蟠悬崖,节走蛟龙瘦”,是说茂密的竹林环绕着陡峭的悬崖;节节竹子如同蜿蜒的蛟龙一般瘦弱。这两句写山上植被和地势特点。

“当溜石骨穿”,意思是雨后露出青苔的岩石。“清寒透肌腠”,意思是清凉的水气直沁肌理。“蹲踞如群羊,叱者鞭其后”,是说群山蹲伏像羊群一般;鞭打那些贪吃青草的羊群。“叱”,动词,吆喝。这两句写山中动物。以上六句主要写山中景色。

“山深长官清”以下四句写游龙眠山的感受。“山深”,指山高林密;“长官”指山中长官或山中官员;“清”,指清廉。这两句是说,虽然山深林密,但山官却十分清廉。这两句写山中官吏。

尾联“我昔爱九华,兹山奇秀又”。是说我以前就喜爱九华山,如今又看到龙眠山这样美丽。“放眼恣大观”,意思是放开眼界尽情观赏。“毋为丘壑囿”,意思是不要被山川的局限所束缚。这两句是说,要放开眼界尽情欣赏,不应被山河所局限。

这首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六句写景,描绘了龙眠山的自然风貌和奇伟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寓含着作者对国家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后十二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细腻、深沉,充分体现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高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