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诏颁行几十年,咸同旧习藕丝连。
时文腔调入歌妓,理学工夫混坐禅。
碑没偏摩蝌蚪字,诗亡畴补蓼莪篇。
矧当异喙争鸣日,寒畯多才孰尚怜。

【注释】

①感时二首:这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作于天宝十五年(756年)。乙丑,唐肃宗乾元二年。诗人此时已五十九岁,因安禄山叛军进逼潼关,长安失陷,被迫离开洛阳,漂泊于江南一带,此诗是其流寓夔州时的所作。②新诏颁行几十载:指唐玄宗开元年间所颁发的“新制”。③咸同旧习藕丝连:意为新旧制度相互继承,就像藕丝一样紧紧相连。咸、同,唐高宗时李勣与杨素平定陈朝的年号,这里泛指南北地区。④时文腔调入歌妓:指当时流行的诗词曲赋等文学体裁进入歌妓的歌辞中。⑤理学工夫混坐禅:指当时的儒学家在讲经说法时,往往把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与儒家的道理混为一谈。⑥碑没偏摩蝌蚪字:意谓碑文残缺不全,只留下了模糊不清的蝌蚪字。⑦诗亡畴补蓼莪篇:意谓诗亡之后,只能由《诗经》中的《蓼莪篇》来补足了。⑧矧当异喙争鸣日:意谓如今正是各种观点争论不休的时候。矧,况且。⑨寒畯多才孰尚怜:意谓那些贫寒的士大夫们虽然有才能,但谁去可怜他们呢?畯,通“俊”,指才智出众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流落夔州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才的关心。

首联直承“新诏颁行几十年”,指出新法施行数十年来,旧的制度依然存在,如同藕丝连在一起。这一联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味和现实感慨。作者通过比喻手法巧妙地揭示了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暗示了唐朝政治制度的腐朽不堪,以及百姓生活的困顿窘迫。

颔联进一步展开议论,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作者认为,尽管时文、腔调已经渗透到歌妓之口,理学功夫也已经混杂在坐禅之中,但这仍然无法掩盖它们的本质缺陷。这两句诗以强烈的批判色彩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混乱和堕落,以及对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侵蚀,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时代风气的不满。

颈联紧承前句,描绘了碑文残存的部分文字难以辨认,只剩下依稀可见的蝌蚪字迹。同时,也隐含了对《诗经》中《蓼莪篇》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遗产的珍视和维护之心。这既是对古代文化传承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后世子孙的一种责任担当。

尾联再次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感慨之情。面对异说纷争、英才埋没的现状,诗人不禁发出深沉的叹息:“矧当异喙争鸣日,寒畯多才孰尚怜?”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横溢之士的同情和关注。他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那些贫寒而有才学的士人受到了忽视和冷落,无人去可怜他们的处境。

整首诗语言平实而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