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棠开遍飘香雾,村女携筐采芳素。
飞絮近人糁客衣,低徊尚忆垂杨句。
野棠树开满了芳香的花朵,飘散着香气如同雾气。村女们拿着篮子采摘着这芳香的花,采摘后将花瓣撒在了客人的衣服上。
飞絮落在身上沾湿了衣服,让人想起那美丽的杨柳。
野棠开遍飘香雾,村女携筐采芳素。
飞絮近人糁客衣,低徊尚忆垂杨句。
野棠树开满了芳香的花朵,飘散着香气如同雾气。村女们拿着篮子采摘着这芳香的花,采摘后将花瓣撒在了客人的衣服上。
飞絮落在身上沾湿了衣服,让人想起那美丽的杨柳。
【注释】 ①感怀:即感时伤怀之意。 ②久作无家客,旋为远宦人:长期在外为客,忽然又当了远离家乡的官。 ③飘零枯树赋:落叶飘零的枯树赋诗(自喻)。赋,诗歌。 ④突兀露车尘:指诗人所乘之车行驶过路旁高耸的山峰,扬起一路车尘。突兀,高耸;露车尘,形容尘土飞扬。 ⑤瘴冷鹃啼月:南方湿热的瘴气中,杜鹃声声凄厉地啼叫,月色也显得清冷。瘴,南方湿热的地带。 ⑥花蛮蝶怨春:春天里,百花盛开,蝴蝶飞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题目,是古诗文中经常考到的一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每个选项,将选项中的描述与诗歌中的相应内容认真比较. “渡荆江”一诗,诗人在长江上游,面对滚滚东去的流水,心中涌起了思乡之情;同时,诗人也感到了身在天涯的孤独和无奈。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句写长江之水奔腾东去,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气势宏伟。万里金沙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及效果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需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 “石径缘梯上,山花带雨开”,诗人登山途中所见。这两句是写景,写的是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之景。首句写山路崎岖,石径蜿蜒,诗人沿着石阶而上;次句写山花烂漫,春雨初晴时,山中花儿开放。这两句写景,写的是诗人登山途中所见之景。 (2) “我来青嶂外
这首诗描绘了旅途中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看第一句“旅次炊烟断”,这里的“断”字用得非常巧妙,它不仅描述了炊烟的消失,还暗示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在遥远的异乡,没有家人的陪伴,只有自己的身影相伴,这种感受是难以言喻的。 接下来是“荒郊暴骨多”,这句诗描绘了旅途中遇到的悲惨景象。荒郊野外,尸体随处可见,这不禁让人感到凄凉和悲哀。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
【注释】 1. 学庄:即学习《庄子》。 2. 堰(yān)潴(zhū):堵塞积水。潴,同“蓄”,积聚;堰,堤坝。 3. 柳堤:杨柳的堤岸。 4. 花一路:指路上开满了鲜花。 5. 香草:这里指路边的花草。 6. 归蹄:归来的马足印。 【译文】 挖井太深却没水,泉水从远处流出。 蓄水池中积蓄着余雨,石头碾平了小苗。 酒熟时倾倒桑叶,桥成期待柳堤。 夕阳下花儿一路芬芳,路旁的花草衬托着归家的马蹄。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老鹄营巢为大风所摧”: - 注释: 老鹄,即老年的天鹅,常比喻年老力衰。营巢,筑巢。大风,这里象征困难或不幸。 - 译文: 老天鹅搭建巢穴,却被大风摧毁。 - 赏析: 此句表达了天鹅在逆境中仍坚持生存的努力及结果的无奈。 2. “毛羽日摧残,营巢力正殚”: - 注释: 毛羽,天鹅的羽毛,摧残,遭受损害。殚,尽,用尽了全力。 - 译文: 每天羽毛都遭受摧残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诗句,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是“赏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如本诗中“过束河同和书香、木秀元龙潭小酌即事”一句,“束河”为地名,此处指诗人所居之地;“同和书香”指与友人一起品茗论书之乐;“木秀元龙潭”句意指在风景秀丽的元龙潭小酌;“即事”指眼前的景色。 【答案】 译文:携酒从壕梁上走来,荆条野趣饶有情趣
【注释】 晤:见面,相逢。周琴轩:指周濂溪。濂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字。定一西席:指定州府学教授一职。 【赏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写萍水相逢之喜;第三、四句写与友人共处一室之乐;后两句写与友人同饮之欢。此诗为送别之作。 首联:“萍水他乡客,新知共白头。”萍水相逢,说明彼此都是游子,都远离故乡来到京城求学。“新知”,即新的知友。“共白头”表明两人的友情深厚,可以共同度过一生。 颔联:“一春高士卧
诗句解释: 1. 到此才三日 - 表示诗人刚到达这个地方,时间很短。 2. 离家已隔年 - 表示与家乡的距离已经相隔一年或更长时间。 3. 风光仍似旧 - 虽然时间变化,但风景依旧,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改变这里的美丽景色。 4. 岁月忽相煎 - 时光迅速流逝,好像在煎熬着诗人的心灵。 5. 元日俗多讳 - 指新年的风俗中有很多忌讳和禁忌。 6. 屠苏我不先 - 我选择不遵循传统习俗
镇日 镇日浑无事,闲情转遂初。 诗怀吟莫莫,睡味觉于于。 仰象参三易,观诗证六如。 倘容归故里,拟筑子云居。 注释: 镇日:整天、终日。 浑无事:完全没事情。 闲情转遂初:闲暇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 诗怀:指诗歌的怀抱或情感。 吟莫莫:形容吟咏诗歌时心情轻松愉悦的样子。 睡味觉于于:形容睡眠时身体感觉放松舒适。 仰象参三易:仰观天象,研究《周易》三易。 观诗证六如:观察诗歌,验证《诗经》六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熟诵全诗,理解诗意,把握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技巧,品味语言,赏析意境与情感,领悟作品的韵味。 “三家塘”是地名,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为新安江、率水和南溪三条小溪汇合处,因村中三家而得名。三家塘三面临水,一桥飞架两岸,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水乡。 “山回路转石桥东,过客停骖柳一丛。”意思是:山路蜿蜒曲折,石头桥的东边,有一棵柳树
在赏析这首诗时,可以注意到牛焘的用词十分细腻。诗中的“秋深鶗鴂不曾啼”描述了深秋时节,鶗鴂不鸣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寂静和萧条的氛围。而“半作泥”则形容菊花落地后被泥土覆盖的状态,形象地描绘了雨后的凄凉景象。接着,“商略重阳携酒去”展现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期待和计划,希望在雨停时与朋友共饮庆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最后两句“还应买棹出城西”,则是诗人对未来行动的计划,暗示了雨后天晴
诗句:蒹葭白露不成霜,漏尽南天似夜郎。 译文:芦苇上的白露还没有凝结成霜,南方的天空仿佛无穷无尽。 注释:蒹葭(jiān jiā),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圆形,花序圆锥形,果实椭圆形,种子黑色。白露未凝成霜,指天气还比较温暖,没有进入深秋或初冬。漏尽南天似夜郎,比喻时间很长,夜晚如同北方的夜晚一样漫长。南天,指南方的天空;夜郎,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也泛指远方。 赏析
【注释】 苴力铺:地名。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一首。其一:指第一首。粼粼:波光闪闪的样子。板桥:用木板搭成的桥。潺潺:水流声。萧索:荒凉,冷落。牛羊:指牧民的牛群和羊群。夕照边:夕阳西下映照着边疆。 译文: 白石闪烁着几间屋舍,板桥流水声自悠扬。 当年旅舍今已荒凉冷落,黄昏时牛羊满地踏过边城。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白石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现旅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以及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注释】 南渡烟花:指南北朝时期,隋炀帝在扬州一带建造行宫和游览胜地。烟花:即烟花巷,是隋炀帝游幸之地。百战馀:经历了多次征战之后。驻征车:指隋炀帝曾在此驻跸(即停留)过。芜城:古地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帝居: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扬州。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以议论为主,寓情于景。诗人对隋炀帝穷奢极欲、骄奢荒淫的暴政表示了强烈的憎恶之情,同时对人民遭受的苦难寄予深深的同情。
通过对诗句的逐句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特色。下面将结合注释和赏析,对《扬州四首》中的“迷楼不及青楼夜,千古才名让牧之”进行详细解读: 1. 诗意解析: - 迷楼:通常指古代的一种建筑结构,其特点是外观看似普通,却隐藏着复杂的内部结构或机关。在诗中,“迷楼”可能象征着一种外表不显但内涵深藏的美,或者是一种难以捉摸、令人向往的神秘之地。 - 青楼:在古代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