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回路转石桥东,过客停骖柳一丛。
十里邮亭乌哑哑,三家长傍夕阳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解答此类题目,要熟诵全诗,理解诗意,把握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技巧,品味语言,赏析意境与情感,领悟作品的韵味。
“三家塘”是地名,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为新安江、率水和南溪三条小溪汇合处,因村中三家而得名。三家塘三面临水,一桥飞架两岸,是一处典型的江南水乡。
“山回路转石桥东,过客停骖柳一丛。”意思是:山路蜿蜒曲折,石头桥的东边,有一棵柳树,挡住了行人的前行。
“十里邮亭乌哑哑,三家长傍夕阳红。”意思:十里之外的驿站,鸦雀无声,三家人依偎着夕阳下的老屋,炊烟袅袅升起。
译文:
山路弯弯绕绕地延伸着,石头桥的东面是一片柳树林。
过了一家店就停车歇脚,那棵大柳树正好拦住了去路。
驿站里静悄悄的,连乌鸦都没有叫声,只有几声狗吠声。
驿站旁有三家人家,他们紧挨着夕阳下的小屋,炊烟袅袅上升。
赏析:
首联写景,交代地点。诗人以“山回路转石桥西”开篇便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幽深秀丽的山村。“石桥”,既写出了环境的自然美,更点明这是一条通向外界的必经之路。接着,诗人又用一“转”字,将这山路写得生动而富有动感。在这样一个山环水绕的村子里,一座小石桥正跨在清流之上,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啊!
中间两联写人物。诗人的视线从山水移至人。“停骖”,“过客”,这两个词语都暗示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游兴正浓。而“柳一丛”则形象地描绘出了驿站附近绿荫婆娑的景色。“乌哑哑”,声音的描写,让人感到了宁静的气氛。“夕阳”,则渲染出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尾联写物。诗人的目光又转向自然。在这样宁静的山村中,三家人围坐在夕阳下的老屋旁,享受着天伦之乐。“炊烟袅袅上升”这一细节,更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与幸福。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时诗人由睦州(今浙江建德)至歙县(今属安徽),取道屯溪县,途中经过“三家塘”。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院编修官,故作此诗以纪游。
这首诗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写人。诗人把景物与人情融为一体,通过景物来反映人物活动的情况。诗的开头一句是“山回路转石桥东”,点出这是一段山路。第二句是说路转石桥东边,有柳树,挡住了行人的前行。这两句虽然写的是景物,但并不孤立,而是紧扣着“过客”二字。因为“过客”是要过桥才能过去,所以路转,且有“一丛”柳树挡道。这里既有环境的烘托,又有人物活动的衬托。第三句是说,过了一家店就停车歇脚,那棵大柳树正好拦住了去路。这一句也是写景,但同样紧扣着“停骖”二字。因为“停骖”就要停车休息,所以“停骖”之后,才见得柳树;而“柳一丛”也正写出了“停骖”时的情态。第四句是说,驿站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只有几声狗吠声。第五句是说,驿站旁有三家人家,他们紧挨着夕阳下的小屋,炊烟袅袅上升。这一联虽不写景,却是情景交融。前面写景,后面写人。“停骖”“过客”都是行人的活动;“乌哑哑”“夕阳”也都是写景;“三家”“炊烟”则是写人。这两句正是通过写景来表现人物的活动。
这首诗是一篇写景的小品。写景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诗中所写景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存在,而是诗人主观感受的产物。诗人善于抓住典型景物进行艺术提炼,使画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诗中所写的景物都很平凡,但一经诗人点染,就显得新奇可爱。如写石桥、柳树、乌哑哑的驿馆等,都不落窠臼,别具匠心。特别是写柳树,它不是单纯地写它的形态,而是通过“过客停骖”“夕阳红”这些动作来突出它的美丽动人。此外,这首诗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例如,诗中所写的三家村、三棵柳、三座房,都是很平常的东西,但却能给人以美的感染。它们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感染,是因为它们是那么鲜亮,那么生机勃勃。而与之相照的乌哑哑的驿馆,却显得十分阴暗沉寂。这种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出这三家村给人的美感。另外,作者在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比如“停骖”“过客”,本来只是泛指行人和马匹,可是在这里,诗人却把它们当作具体的人来看待,这就给它们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三家塘
山回路转石桥东,过客停骖柳一丛。
十里邮亭乌哑哑,三家长傍夕阳红。
译文:
山路弯弯绕绕地延伸着,石头桥的东边是一片柳树林。
过了一家店就停车歇脚,那棵大柳树正好拦住了去路。
驿站里静悄悄的,连乌鸦都没有叫声,只有几声狗吠声。
驿站旁有三家人家,他们紧挨着夕阳下的小屋,炊烟袅袅上升。
赏析:
首联写景,交代地点。诗人以“山回路转石桥西”开篇便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幽深秀丽的山村。“石桥”,既写出了环境的自然美,更点明这是一条通向外界的必经之路。接着,诗人又用一“转”字,将这山路写得生动而富有动感。在这样一个山环水绕的村子里,一座小石桥正跨在清流之上,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啊!
中间两联写人物。诗人的视线从山水移至人。“停骖”、“过客”,这两个词语都暗示出诗人此时的心情——游兴正浓。而“柳一丛”,则形象地描绘出了驿站附近绿荫婆娑的景色。“乌哑哑”,声音的描写,让人感到了宁静的气氛。“夕阳”,则渲染出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尾联写物。诗人的目光又转向自然。在这样宁静的山村中,三家人围坐在夕阳下的老屋旁,享受着天伦之乐。“炊烟袅袅上升”这一细节,更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与幸福。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时诗人由睦州(今浙江建德)至歙县(今属安徽),取道屯溪县,途中经过“三家塘”。当时作者任左拾遗、翰林学士院编修官,故作此诗以纪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