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初伏看洗象,朝章沿习成游赏。
欲洗未洗状如何,先到象房后河上。
一象一房一象奴,象奴呼象象亦呼。
诱以刍菽献群伎,能为兽吼为啼乌。
须臾辔勒加条索,韬铃在手还连络。
二十五象齐出门,威如猛虎静如鹤。
旌旗箫鼓迎向东,东城城河深且洪。
有似飞涛来树上,倏看倒影入波中。
一象负人初破水,众象相随皆驯耳。
四五为群浴不哗,翩翩次第听指使。
蜿蜒翻腾欲籋云,游鱼拍岸细生纹。
舟回瀚海车方轨,龙挂天门马逸群。
飞珠喷沫疑春雨,道旁颠倒喧墙堵。
以鼻代口为鼓钟,以蹄上耳为歌舞。
象奴皆象产自山,出水入水性能娴。
吴儿探浪桃花洞,鸥鹭抟沙柳絮湾。
一浴再浴浴罢起,象奴骑象归城里。
众象逡巡不欲归,似恋清波情未已。
吁嗟乎,此象之来万里遥,或贡百粤或三苗。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象奴的日常生活,包括象的沐浴、训练以及与人们互动的场景。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示了象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交融。
“洗象行”一词便预示了接下来的内容。在古代,象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用于运输物资和士兵。而象也常被用作娱乐的对象,尤其是在水中嬉戏的象,这在唐代尤为常见。因此,本首诗的主题便是象在水边的生活。
诗句中的“朝章沿习成游赏”表明,象在长安城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游玩模式,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游赏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的方式。
“欲洗未洗状如何,先到象房后河上。”这句话描述了象洗澡的过程。在古代,象是生活在水上的动物,它们需要经常洗澡来保持清洁。然而,由于象的行为特点,洗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欲洗未洗状如何”这个疑问句式,既表达了对象洗澡过程的好奇,又增加了诗歌的悬念。
接下来的句子“一象一房一象奴,象奴呼象象亦呼。”则是对大象和象奴之间关系的描绘。在古代,象奴是专门负责照顾象的仆人,他们不仅负责给象喂食,还负责教象各种技能。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象和象奴之间的互动,展示了象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敬业精神。
“诱以刍菽献群伎,能为兽吼为啼乌。”这句话则描述了象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在古代,大象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能够学习各种技能。而驯象者则通过提供食物和玩具等方式,激发象的潜力,使其成为能够表演各种动作的野兽。在这里,诗人通过对象的训练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人对动物的尊重和爱护之情。
“须臾辔勒加条索,韬铃在手还连络。”这句话则描绘了驯象者使用工具驯服象的场景。在古代,驯象者常常使用绳索和鞭子等工具来控制象的行动。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则将这一场景描绘得更加生动具体。通过描绘驯象者的熟练技巧和象的反应,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紧张而又和谐的氛围。
诗人开始描述象在浴后的休息状态。“二十五象齐出门,威如猛虎静如鹤。”在这里,诗人用“猛虎”和“鹤”来形容象的强大气场和优雅姿态。这些形象化的比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随后,诗人继续描述象在浴后的休息状态。“旌旗箫鼓迎向东,东城城河深且洪。”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象在浴后被迎接的场景和东城的河流景色,为整个诗歌增添了一份庄重而又喜庆的气氛。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河流的描述,暗示了象在长安城的影响力和地位。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再次描绘了象的休息状态。“有似飞涛来树上,倏看倒影入波中。”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象在水中的姿态与飞涛相联系,进一步强调了其强大气场的影响。同时,诗人也将象的影子投射在水面上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人再次描绘了象在水中的状态。“一象负人初破水,众象相随皆驯耳。”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象在水中的劳作情景,展现了象对人类的帮助和支持。而当其他象跟随其后时,更是凸显了它们的驯服和服从性。
随后,诗人继续描绘象在水中的状态。“四五为群浴不哗,翩翩次第听指使。”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象在水中的集体行为和听从指令的情景,展现了象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象的动作和表情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欢快而有序的氛围。
诗人再次描绘了象在水中的状态。“蜿蜒翻腾欲籋云,游鱼拍岸细生纹。”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象在水中的动态画面,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生动和动感。而游鱼拍打岸边产生的纹理则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细节和美感。
诗人再次描绘了象在水中的状态。“舟回瀚海车方轨,龙挂天门马逸群。”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象在水中的场景和象征物,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浪漫的气氛。同时,诗人也通过将象比作龙、天门、马等元素,展示了象的力量和威严。
诗人再次描绘了象在水中的状态。“飞珠喷沫疑春雨,道旁颠倒喧墙堵。”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象在水中喷出的珍珠和雨水的情景,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清新而湿润的气息。同时,诗人也通过将象喷出的珠子和雨水比作春雨和墙堵,进一步增加了画面的意境和深度。
诗人再次描绘了象在水中的状态。“以鼻代口为鼓钟,以蹄上耳为歌舞。”在这里,诗人通过将象的鼻子比作乐器和耳朵比作舞蹈,展示了象的艺术才华和娱乐功能。同时,这种比喻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人们对动物的喜爱和尊重之情。
诗人再次描绘了象在水中的状态。“象奴皆象产自山,出水入水性能娴。”在这里,诗人通过强调象奴都是来自山里的象,突出了其纯朴和自然的特性。同时,这句也强调了象奴在水上生活的能力,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期待感。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示了象在长安城的生活状态和与人们的互动关系。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人对动物的喜爱和尊重之情,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