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是峨眉境,何来入座看。
蛮中晴亦雪,徼外暑偏寒。
云散千峰白,霜凝万壑丹。
鳞鳞望不尽,指点是松潘。
【赏析】
此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唐睿宗景云年间(710-712)所作。当时,王维奉诏出塞,从四川成都至松潘,途经今四川阿坝地区和甘肃南部。他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游览了松潘一带的名胜风景,写下了这首七律诗。
“望雪山”。雪山是松潘一带的著名景观。诗人登上雪山之巅,远眺四周,但见雪峰连绵起伏,银涛滚滚,皑皑白雪覆盖着山峰,一派冰清玉洁的景象。
“未是峨眉境,何来入座看。”诗人站在高山之颠,环顾四周,只见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然而,他并未陶醉于这美景之中,反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慨。他不禁想:“难道这就是峨眉山的美景吗?为什么我要特地前来观赏呢?”
“蛮中晴亦雪,徼外暑偏寒。”诗人继续凝视着雪山之巅,发现即使在晴朗的日子里,山顶上的积雪依然晶莹剔透;而在偏远的边疆地带,气候炎热,气温却异常寒冷。这种温差使得雪山之巅显得更加神奇莫测。
“云散千峰白,霜凝万壑丹。”诗人的目光再次被雪山所吸引。当云雾散去时,他发现无数山峰都被白色的积雪覆盖;而当冰雪融化后,万壑之间流淌着红色的溪水。这种色彩对比使得雪山更加美丽动人。
“鳞鳞望不尽,指点是松潘。”诗人凝视着眼前这片神奇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他想指着前方的雪山,告诉别人这是松潘的所在地。然而,他的手指却无法触及到那遥远的雪山。
王维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松潘一带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也通过描绘雪山之巅的冰雪、云雾和红色溪水等元素,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