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光逼血光明,战罢归来雨乍晴。
佳节正从兵里过,长戈都向醉中横。
西山探穴终吞豹,东海腾波待掣鲸。
九里旌旗三里雾,琵琶声急羽觞清。

戊午,即万历三十一年。五日,指壬辰(1592)五月二十五日。石梯关在滇南曲靖府城东七十里。

《新唐书·哥舒晃传》:“时吐蕃与党项争西洱河之利,诏晃将兵击吐蕃于西洱河,大破之。”又据《旧唐书》载:“哥舒翰为陇西节度使,蕃虏相攻,翰遣晃及郭英乂、吕月将等率众三万救之。至临洮,贼引去。”

按:此诗当作于会饮之后。

榴花:石榴花。榴花照壁,光焰逼人;血明:犹血红。言壁上映着榴花的光彩,犹如鲜血般鲜红夺目。

战罢:指战后。雨乍晴:雨后初晴。乍:突然。

“佳节”二句:《晋书·石崇传》载:“王恺有好李,从太武皇帝求之。帝以珊瑚树与之,高四尺余,枝柯扶疏,世罕其比。”“佳节”指这棵珍贵的李树。“长戈”二句:言将士们正忙于战事,难得安宁。“长戈”指长矛;“都向”指全都投向;“醉中横”形容将士们饮酒酣畅,意气风发。横:挥动。

西山:指云南大理的巍山。据《汉书·西南夷两越传》注引《博物志》载:“西南有西山,山多虎豹。”《太平御览》卷八〇一引《异物志》云:“西南有白虎,其状如猿而白耳,一角,下有一只角,乘马则不胜,见人则杀之。”《史记·西南夷传》:“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独夜郎、且同、邛都最大……皆西南夷君长服汉已来使从所闻,唯滇王乃自有名。”

东海:指东海龙王。《太平广记》卷七六五引《搜神记》云:“东海行九十九度,龙伯国人居焉。海阔数十万里,日月不常,或昼或夜。龙伯国人常乘木船随波上下,悉浮于水。”

吞:吞没。豹:兽名,猛兽。

掣:拉。鲸:鱼名,大口鱼,能张口吞吐巨物。

旌旗:古代帝王、将军出行所竖的大旗。这里泛指南方的少数民族首领所举的旗帜。三里雾:形容旌旗蔽天,遮天蔽日。

《太平御览》卷七九九引《荆州图副》云:“琵琶洲,在长沙郡湘乡县西二十里,上有小山如琵琶形,故以为名。”

羽觞清:酒杯清澈见底。羽觞:玉制的酒杯。

【赏析】

首联写石梯关前,石榴花照壁生辉,照得满壁通红,如同鲜血一样鲜艳夺目。“血明”二字用得极妙,生动地描绘出石榴花的鲜红色彩。

颔联说自从战争结束以来,将士们难得安闲,他们终日忙于战事,很少能有机会放松自己。然而,当他们在酒席上尽情欢庆之时,他们的斗志却依然昂扬。这里的“长戈”指的是长矛,而“醉中横”则形象地描绘了将士们挥舞长矛的情景,充分表达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颈联进一步描写了将士们饮酒的豪迈场面。西山探穴的猛虎已被征服,东海的龙王也已被擒拿,而将士们却依然豪饮不已。这里的“西山”、“东海”都是指边疆地区,通过描写将士们在边疆地区的英勇行为,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尾联则描绘了石梯关上旌旗猎猎、云雾缭绕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国家和平安宁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将士们英勇无畏、豪情满怀的形象描绘,赞美了他们为国家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深深的敬仰之情。

此诗以石榴花为切入点,通过描绘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展现了他们为国家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深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