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臣遇变时,亡或愈于死。
夏祚方中微,靡奔一人尔。
二斟有遗迹,当日兵所起。
世人不达权,但拜孤山祀。
注释:
- 人臣遇变时,亡或愈于死。
- “人臣”:指古代官员;
- “遇变时”:遇到变故的时候;
- “亡或愈于死”:死亡可能比活着更好;
- 夏祚方中微,靡奔一人尔。
- “夏祚”:古称夏朝的国运;
- “中微”:中间衰弱,不盛;
- “靡奔一人尔”: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过;
- 二斟有遗迹,当日兵所起。
- “二斟”:指两次战争;
- “有遗迹”:留下了痕迹;
- “当日兵所起”:当时战争的开始。
- 世人不达权,但拜孤山祀。
- “达权”:懂得变通,明白事理;
- “拜孤山祀”:在孤独的山上祭祀。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潍县作》中的第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历史变迁、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首句“人臣遇变时,亡或愈于死。”表明了当臣子面临困境或者变故的时候,死亡可能比活着更好。这反映了白居易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淡然处之。
第二句“夏祚方中微,靡奔一人尔。”则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他认为国家的运势正在衰退,没有一个大臣能够帮助度过难关。这体现了白居易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句“二斟有遗迹,当日兵所起。”则是对历史的回顾。他认为历史上的战争留下了深深的遗迹,而当时的战争正是这些遗迹的起点。这表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过去的反思。
最后一句“世人不达权,但拜孤山祀。”则是对当代人的批评。他认为人们不理解变通的道理,只是盲目地在孤独的山上进行祭祀,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这反映了他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变革的期待。
这首诗通过白居易的眼睛,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它既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