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扁日以遥,治术多瞀乱。
方书浩无涯,其言比河汉。
彭铿有后贤,物理恣探玩。
耻为俗人学,特发仁者叹。
五劳与七伤,大抵同所患。
循方以治之,于事亦得半。
条列三十馀,有目皆可看。
略知病所起,可以方理断。
哀哉末世医,误人已无算。
颇似郭舍人,射覆徒夸诞。
信口道热寒,师心作汤散。
未达敢尝之,不死乃如线。
岂如读古方,犹得依畔岸。
在汉有孝父,仁心周里闬。
下诏问淳于,一篇著医案。
如君静者流,嗣子况才彦。
何时遇英明,大化同参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钱翁 口示所辑方书》。下面是对诗歌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注释: 钱翁,这里是指钱塘江边的一位老者,他擅长治疗疾病。口示,口授,即钱翁传授给他的医学知识。所辑方书,他所编选的医学书籍。
译文: 钱塘江边的那位老者,口授他所编选的医学书籍。
赏析: 这是首句,通过“口示”一词,点明了钱翁传授医学知识的地点——钱塘江边。这里的“口示”,既表明了传授方式是口头传授,也暗示了钱翁医术的高超。
翻译: 钱塘江边的那位老者,口授他所编选的医学书籍,其中的治疗方法多有混乱。
注释: 和扁日以遥,和,和谐,指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术多瞀乱,治术,治疗方法。瞀乱,混乱。
译文: 钱塘江边的那位老者,口授他所编选的医学书籍,其治疗方法多有混乱。
赏析: 第二句,通过描绘钱翁的治病方法,引出了对医学理论和方法的批评。这里用“多瞀乱”来形容钱翁的治疗方法,既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也为下文的批判做好了铺垫。
翻译: 钱塘江边的那位老者,口授他所编选的医学书籍,其中的治疗方法多有混乱。
注释: 方书浩无涯,方书,医学书籍。浩无涯,无边无际。
译文: 钱塘江边的那位老者,口授他所编选的医学书籍,其中的治疗方法多有混乱。
赏析: 第三句,进一步强调了方书的浩瀚无垠,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无奈和困惑。
翻译: 钱塘江边的那位老者,口授他所编选的医学书籍,其中的治疗方法多有混乱。
注释: 彭铿有后贤,彭铿,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贤人。后贤,后来的贤人。
译文: 钱塘江边的那位老者,口授他所编选的医学书籍,其中的治疗方法多有混乱。
赏析: 第四句,通过赞美彭铿这位贤人的医术,为下文的批评做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后世医学的失望。
翻译: 耻为俗人学,特发仁者叹。
译文: 我耻于成为庸俗之人学习医学,因此发出感叹。
赏析: 第五句,表达了作者对医学的不屑一顾以及对世俗之学的不满。这里的“特发仁者叹”既是对自我情感的一种抒发,也是对整个时代风气的一种批判。
翻译: 五劳与七伤,大抵同所患。
译文: 五劳七伤,都是常见的疾病。
注释: 五劳七伤,古代认为过度劳累会导致五脏六腑受伤,七伤则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而伤身。
译文: 五劳七伤,都是常见的疾病。
赏析: 第六句,通过对五劳七伤的描述,指出了这些疾病的普遍性和危害性。这不仅是对个人健康的警示,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
翻译: 循方以治之,于事亦得半。
译文: 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事情也能办到一半。
赏析: 第七句,通过对比,强调了遵循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性。这里的“亦”字,既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态度的认可,也隐含了对其效果的怀疑。
翻译: 条列三十馀,有目皆可看。
译文: 列举了三十多个条目,每个条目都可以查阅参考。
赏析: 第八句,通过具体数字来说明方书的丰富性和实用性。这里的“有目可看”不仅表达了方书内容的全面性,也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期待。
翻译: 略知病所起,可以方理断。
译文: 稍微了解病因所在,就可以根据方书来判断病症。
注释: 方理,即方剂之理,指的是方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断,判断。
译文: 稍微了解病因所在,就可以根据方书来判断病症。
赏析: 第九句,总结了前文提到的“按图索骥”的治疗原则。这里的“断”字,既表现了对医生能力的肯定,也反映了作者对医学教育的期待。
翻译: 哀哉末世医,误人已无算。
译文: 唉!现在的医生啊,误人已经无法计算了。
赏析: 第十句,通过反问和叹息,表达了对现代医生不负责任态度的强烈不满和担忧。这里的“已无算”既表达了作者对现状的忧虑,也体现了他对未来的悲观态度。
翻译: 颇似郭舍人,射覆徒夸诞。
译文: 这很像郭舍人那样,射覆只是徒然地夸耀自己的学问。
注释: 郭舍人,唐代文学家郭震(字舍人),以其诗才出众而著称。射覆是一种猜谜游戏,通常由一方出题让对方猜测答案,而郭震在射覆中常常自设题目进行表演,故有此称。夸诞,夸耀。
译文: 这很像郭舍人那样,射覆只是徒然地夸耀自己的学问。
赏析: 第十一句,通过比喻,将郭震的射覆行为与作者所批评的医生行为相比较。这里的“射覆徒夸诞”既揭示了两者的共同特征——都只是为了炫耀自己而非真正解决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翻译: 信口道热寒,师心作汤散。
译文: 随意说冷就说热,凭主观臆断制作药物。
赏析: 第十二句,批评的是那些不依据实际病情,而是凭主观臆断进行治疗的医生。这里的“信口”和“师心”分别形容他们的态度和做法。这里的“作汤散”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治疗行为,既有夸张的成分,也反映了他们的轻率和草率。
翻译: 未达敢尝之,不死乃如线。
译文: 没有达到水平不敢尝试,不成功就像细丝一样。
注释: 未达,达不到。敢尝之,敢于尝试。死乃如线,如果成功了就是一线希望。
译文: 没有达到水平不敢尝试,不成功就像细丝一样。
赏析: 第十三句,通过生动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成功的渴望。这里的“如线”既形象地描绘了希望的微小,也反映了人们对成功的强烈期盼。
翻译: 岂如读古方,犹得依畔岸。
译文: 难道像阅读古人留下的医方就能依靠它?
赏析: 第十四句,通过比较,表达了对现代医学的失望和对古籍医方的依赖感。这里的“仍得依畔岸”既表达了对传统医方的尊重,也反映了作者对现代医学的不信任感。
翻译: 在汉有孝父,仁心周里闬。
译文: 汉代有一位孝悌双全的父亲,他的仁慈之心能够温暖邻里百姓的心房。
赏析: 第十五句,通过历史典故来说明仁爱之心对于社会的影响。这里的“孝父”象征着传统的美德和道德楷模,而“仁心周里闬”则表达了仁爱之心能够广泛传播并惠及他人的美好愿景。
翻译: 下诏问淳于,一篇著医案。
译文: 皇帝下诏询问淳于意,一篇记载了他的医案。
注释: 淳于意,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医生。诏问,帝王的命令或指示。淳于意所著的医案,即淳于意撰写的医学专著。医案,记录医病经验和治疗方法的著作。
译文: 如果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