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见路岐,泫然涕沾臆。
路旁多行人,一南一以北。
南北遂分手,去去焉所极。
南指越裳山,北适毡裘国。
同在天地间,合并安可得。
此去道路长,哀哉各努力。
步上太行山,盘石郁相抱。
行人共太息,此是摧辀道。
前路无康庄,回车苦不早。
闻君将有适,念此令人老。
山下有丈夫,穷年折芝草。
不出岩谷间,长得颜色好。
译文
赠人杨朱看见路旁的岔路口,泪水沾湿了胸前。
路上行人来往不绝,南北各有去向。
南去的人指向越裳山,北来的人抵达毡裘国。
同在天地间,合并在一起怎么能够?
此去道路遥远,哀痛啊各自努力。
走上太行山,盘石郁郁相交抱。
行人一起叹息,这是摧辀难行的道。
前方没有平坦大道,掉头苦不堪言早。
闻君将远行,令人老怀感慨。
山下有壮夫,整年采芝草。
不出岩谷间,长得颜色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的诗作。诗人以杨朱见路歧为引子,表达了对友人即将启程离去的感伤和祝福。全诗通过描绘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首句“杨朱见路岐”采用了杨朱这个典故,意指诗人见到一个岔路口,心中涌起一股离别的情绪。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生应随遇而安,不与他人争斗。在这里,杨朱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象征,代表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奈与惆怅。
接下来的两句“路旁多行人,一南一以北。”则描绘了一幅繁忙的道路场景。诗人用“多行人”来形容道路上车马络绎不绝的景象,而“一南一以北”则暗示着不同的方向和目的地。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道路的繁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不安。
接下来的诗句中,“南北遂分手,去去焉所极。”则是对离别情景的具体描绘。诗人以“分手”二字来形容与友人的分离,而“焉所极”则表示离别后的目的地无法预料。这种描述充满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未知未来的焦虑和忧虑。
接下来几句,“南指越裳山,北适毡裘国。”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于友人离去的原因和目的的关注。诗人通过这两个地名的描述,推测出友人可能前往的地方可能是远方的越裳山和毡裘国。这两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南方和北方的特点,象征着友情的深厚和地域的差异。
紧接着的诗句“同在天地间,合并安可得?”则是对友情本质的深刻反思。诗人用“天地间”来形容友情的广阔和深远,而“合并”则暗示了友情的本质应该是不分彼此、相互依存的。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这种美好的愿景往往难以实现,因此诗人发出了无奈的感叹。
最后两句“此去道路长,哀哉各努力。”则是对诗人自己的心情的描述。诗人用“道路长”来形容此次别离的距离之远,而“哀哉各努力”则表达了对友人离去后各自努力的期待和担忧。这两句话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也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忧虑。
最后两句“步上太行山,盘石郁相抱。行者共太息,此是摧辀道。”则是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场景。诗人以“太行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山路曲折、盘石交错的画面。而“行者共太息”则表现了送别时的悲凉气氛。这句中的“摧辀道”指的是因为山路崎岖而难以行进的路,寓意着这次别离的艰难和不易。
最后的两句“前路无康庄,回车苦不早。”则是诗人对朋友即将离开的担忧和提醒。“康庄”一词常用来形容道路宽敞平坦,而这里则暗指友人离去后的道路可能并不顺畅。诗人希望朋友能够提前考虑,选择一条更为稳妥的路径。
结尾的两句“闻君将有适,念此令人老。”则是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深切怀念和感慨。诗人用“念此令人老”来形容对友人离去的思念之深,甚至让诗人感到年华易逝、容颜衰老。这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最后两句“山下有丈夫,穷年折芝草。不出岩谷间,长得颜色好。”则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和期许。“山下有丈夫”意味着在山脚下有一个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人;“穷年折芝草”则象征着这个人在山间劳作,辛勤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不出岩谷间”则意味着这个人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外界所动;“长得颜色好”则表达了对他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这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细致描绘和深情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祝福。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心灵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