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周大夫,愀然过墟里。
时序已三迁,沈忧念方始。
乃知臣子心,无可别离此。
自经板荡馀,一再见桃李。
春秋相代嬗,激疾不可止。
慨焉岁月去,人事亦转徙。
古制存练祥,变哀固其理。
送终有时既,长恨无穷已。
岂有西向身,未昧王裒旨。
眷言托风人,言尽愁不弭。

【诗句注释】

墟里:村庄、乡间小聚落。

时序已三迁:年华已经过去三次。

沈忧念方始:沉郁的忧虑刚刚开始。

乃知臣子心:才知道做臣子的心事。

自经板荡馀:自从国家遭受战乱之后。

春秋相代嬗(shàn):春夏秋冬依次更替。

激疾不可止:激愤的痛苦无法消除。

慨焉岁月去,人事亦转徙:感叹岁月流逝,人生多变不居。

古制存练祥:古代制度中保存着治国安民的美好传统。

变哀固其理:世事变迁是自然的道理。

送终有时既:人终有一死。

长恨无穷已:无尽的遗憾和悲痛永无止息。

岂有西向身:难道还有西归故国的身体?

未昧王裒旨:没有忘记晋文公的遗志。

眷言托风人:寄托在诗人风人的情怀中。

言尽愁不弭(mǐ):言辞尽述,愁思却难以消散。

【译文】

周朝的一位大夫,神情忧郁地走过村庄。

时光流逝已经过去三次,内心的忧愁才刚刚开始浮现。

我终于知道做臣子的人,心中无法割舍对国家的牵挂。

自从国家遭受战乱之后,又见到满树春花秋叶。

春夏秋冬交替更替,激愤的痛苦无法消除。

感慨岁月流逝,人生变化无常。

古人的制度中保存着治国安民的美好传统,世事变迁是自然的道理。

人终有一死,无尽的遗憾和悲痛永无止息。

难道还有西归故国的身体?没有忘记晋文公的遗志。

寄托在诗人风人的情怀中,言辞尽述,愁思却难以消散。

【赏析】

《墟里》是唐代诗人元结的诗作。此诗以写景为主,抒发了自己对时世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全诗情感饱满而深沉,意境广阔而深远。

首联“墟里昔有周大夫,愀然过墟里。”开篇便点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周朝时期,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诗人作为一位周朝大夫,目睹了国家的命运多舛,内心充满了忧虑与不安。这种忧虑与不安,正是诗人接下来所要表达的情感基调。

颔联“时序已三迁,沈忧念方始。”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诗人已经经历了三次时序的变迁,但是内心的忧虑却始终未减,反而越来越强烈。这种忧虑并非一时半会儿就能消散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积累起来的。

颈联“乃知臣子心,无可别离此。”则是诗人对君臣关系的一种反思。在国家危难之际,身为大臣的诗人深知自己肩负着重任,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国家分忧解难。然而,他同时也明白,作为臣子,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一旦国家陷入困境,自己也无法独善其身。这种身份的特殊性,让诗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尾联“自经板荡馀,一再见桃李。”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望与展望。虽然国家正面临战乱之苦,但是诗人坚信只要坚持正义,总有一天会迎来和平与繁荣的曙光。同时,他也希望在国家恢复稳定后,能够看到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乱世中度过的日子,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自己的责任担当。这种关注和担当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更是一种对于整个民族、对于国家的一种责任。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