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江南意,愁来更渺茫。
友朋嗟日损,鸡犬觉年荒。
水历书池净,山连学舍长。
但闻杨伯起,弦诵夜琅琅。
【解析】
这是一首怀友之作。诗人在江南已度过了二十年岁月,而今,他怀着一腔愁绪来到京城,不禁感叹自己与友人的交往日益减少,连鸡犬都感到荒凉。诗中“水历书池净,山连学舍长”两句,写景之笔,极富画意,而以“但闻杨伯起,弦诵夜琅琅”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友人的勤奋好学,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译文:
我在这江南生活已经二十年了,如今又来到京城,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这二十年来,我们之间的友谊日益淡薄,就连鸡犬之声也显得凄凉了。
每到夜晚,我常听到杨伯明在书房中弹琴读书的声音。
赏析:《寄杨高士瑀》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当时钱起正在长安应试不第,于是寄情山水,游赏名胜古迹。此诗即写其游历京城时所感。诗的开头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稀少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廿载”句,点明时间,突出了自己在京漂泊的时间之长。“更渺茫”三字,既表明时间的长久,亦暗示出诗人心境之烦闷,更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四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首二句写所见: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倒映着碧蓝的天空;山连着学舍,远远地伸向云天,给人一种开阔、壮美的感觉。后两句则写所闻:夜晚,听到学舍里传来的读书声,那声音清脆悦耳,如泉水般悠扬。“杨伯明”,名士,本贯吴郡(今江苏苏州),开元年间擢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右补阙,终国子祭酒,世称“杨伯起”。这里借指他的门生弟子。“伯明”二字,既是对他的尊称,又寓有诗人对自己学业无成的惋惜。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所思:我虽然听到了杨伯明在书房中弹琴读书的声音,但却听不到他在吟诵诗文的声音了。这句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