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日穹窿法鼓鸣,山茶树上鹧鸪声。
浑身是眼原非眼,有眼何须顶上生。
【注释】
①顶目禅人:指达摩。达摩是南北朝时印度僧人,曾入北魏,后渡江来华,在少林寺译经传法,被尊为禅宗初祖。
②穹窿(qióng lǒng):山势高而平缓。
③鹧鸪(zhè gū):鸟名。形似斑鸠,羽毛灰褐色,有黑白相杂的斑纹,雄者尾羽特长,善啼,声音悠扬宛转。
【译文】
晨光初照,山顶的寺庙传来梵呗声,山中一树茶花上停着鹧鸪鸟。
全身的眼睛本就不需要眼睛,有了眼睛又何必在头顶生出来?
赏析:
诗题中的“晓日穹窿”即“晓日初明”,点出了清晨时分;“法鼓鸣”则表明此时寺中有僧击鼓念经。诗人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晨钟暮鼓的寺院图景。接着写“山茶树上鹧鸪声”的景致,以鹧鸪的哀婉之声反衬出山林之静穆,以及禅院之清幽。
“浑身是眼原非眼,有眼何须顶上生。”这两句诗是说: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一对眼睛,不需要头上再长出眼睛来。这里,诗人运用了反问的方式,将佛学中的“无眼观世界,无耳听妙音”的思想融入其中,表达了对佛学真谛的深刻理解。同时,这也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理念,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