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冽凝寒炉火增,抱薪拥絮转凌兢。
漆身吞炭依稀是,烂頞焦头取次能。
儿放空拳窗裂纸,婢伸赤脚被添冰。
长安九九消寒夜,罴褥丹衣叠几层。
”`
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 其二,作者是清的钱谦益,创作于康熙二年的冬天。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寒冷天气中,因病卧床时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感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 栗冽凝寒炉火增:描述室内因严寒而使用的火炉,使得室内的温度更加寒冷。
- 抱薪拥絮转凌兢:抱着柴火和被子取暖,但仍然感到不安和警惕。
- 漆身吞炭依稀是:形容极度的寒冷,以至于连涂上漆的身体也感觉像是在吃炭火。
- 烂頞焦头取次能:头发和皮肤被火烧得焦黑,但是依然能够应对这种极端的环境。
- 儿放空拳窗裂纸,婢伸赤脚被添冰:描述了家中的孩子无力挥拳打人,女仆则伸着赤脚,床上还堆着冰块。
- 长安九九消寒夜,罴褥丹衣叠几层:用“九九消寒图”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以熊皮褥和红色衣服来御寒。
诗中的“漆身吞炭”、“烂頞焦头”等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严寒的亲身体验,同时也反映了他当时身体的状况。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与无奈。同时,诗中使用了一些典故,如“九九消寒图”,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节气习俗,通过绘制九个圆圈来代表一年中的每个节气,寓意着岁月的更替和生活的循环。钱谦益在这里可能是借用这个习俗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中还提到了“儿放空拳窗裂纸,婢伸赤脚被添冰”,这两句诗描绘了家中孩子无力挥拳、女仆赤脚受冻的情景,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这些细节虽然微小,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贫困。
《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生活的诗作,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希望您能在这首诗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