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别千年近隔旬,劳人亭畔尽劳人。
谁家窟室能逃世,何处巢车可望尘。
问字总归沙数劫,相看已属意生身。
童初近有登真约,为我从容扣侍晨。

【注释】

叠前韵送别研祥梦蜚三首:诗篇中以“叠”字为韵,这是唐代文人的一种写作习惯。研祥梦蜚:不详。

少别千年近隔旬:少年时离别,已经相隔了将近一百年了。

劳人亭畔尽劳人:劳累的人们都站在亭子旁边。

谁家窟室能逃世,何处巢车可望尘:哪里有可以逃避世事的洞穴?哪里可以找到可以望见尘土的巢车。

问字总归沙数劫,相看已属意生身:询问字迹总是在沙中被埋没,彼此相望已经属于意识产生之前了。

童初近有登真约,为我从容扣侍晨:童年的时候已经接近成仙的约定,让我从容地叩拜天庭,接受早朝的召唤。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长安与友人告别后所写的一首诗,作于开元十四年(726)。

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和友人离别之久。诗人与友人分别后,虽然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但两人相见的机会仍然很少,这从“少别千年近隔旬”一句可见一斑。这句诗中的“千”是指一千年,“旬”指十天,诗人用“千里”来形容他们分离的时间之长,说明他们相聚时间之短。

三四句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用“劳人亭畔尽劳人”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句诗中的“劳人”,即辛苦的人,“亭畔尽劳人”意思是说在亭子的周围都是辛苦劳作的人,也就是说诗人在亭子旁看到了很多辛勤劳作的人,而这些人都是为了生计而忙碌着,没有闲暇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五六句写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无奈。诗人看到人们都在忙碌地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所以他感到十分无奈。这里的“窟室”一词,指的是洞穴或石窟,而“巢车”则是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诗人在这里用这两个词形容世间万物的状态,表达了他对人间世事的无奈。

七句写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诗人在经历了一番人生经历之后,开始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发现,无论是身处何种境遇,都无法改变命运。这里的“谁家窟室能逃世,何处巢车可望尘”,就是诗人对于人生思考的结果。他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洞穴或石窟都无法逃避世间的命运,也无法期待能够看到尘土飞扬的巢车。

八句写诗人对于友情的理解。诗人认为,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的。这里的“问字总归沙数劫,相看已属意生身”,就是对这种友情的赞美和肯定。他认为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只要心中有对方存在,那么这份友情就永远不会消失。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未来的期待。诗人表示他已经接受了早朝的使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这里的“童初近有登真约”,就是指他刚刚接受了成仙的使命,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而“为我从容扣侍晨”,则是诗人对自己角色的期望。他认为自己是上天派来的使者,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和专注,以便更好地完成使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