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南赤县夕烽连,边鄙曾蒙胡虏怜。
秸赋萧条仍禹贡,桑林焦灼又汤年。
作霖谁副兴云望,繁露空翻致雨篇。
何日南山理芜秽,荷锄同种豆萁田。
诗句释义
1 畿南赤县:指的是位于中国北方的河北、山西一带。”赤县”是对这片土地的美称,意指这里地广人稀,多荒山野岭,自然风景美丽但人口稀少。
- 夕烽连:傍晚时分,战火连绵不断(烽,烽火)的景象。
- 边鄙曾蒙胡虏怜:边远的边境地区曾被胡人侵扰,但后来胡人不再侵略。
- 秸赋萧条仍禹贡:税赋征收时显得萧条,仍然按照《尚书·禹贡》中的规定进行征税。这里的“秸”指的是收成的谷物,“赋”即税收。
- 桑林焦灼又汤年:桑树林被烧毁的情景与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时的火灾相类比,形容灾难之烈。
- 作霖谁副兴云望:祈求天降甘霖以解旱情,但谁又能符合上天的愿望(兴云)。
- 繁露空翻致雨篇:希望降雨,但雨水却无法如期而至。
- 何日南山理芜秽:何时才能清理掉这些荒废的田地。
- 荷锄同种豆萁田:和农民一起种豆。
译文
京城附近的赤县夕阳下烽烟连天,边疆的边陲曾经遭受胡人的侵扰而得到他们的怜悯。
税赋征收时显得萧条,仍然按《尚书·禹贡》中的规定征收。
桑树林被烧毁的情景与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时的火灾相类比,形容灾难之烈。
祈求天降甘霖以解旱情,但谁又能符合上天的愿望。
雨水却无法如期而至。
何时才能清理掉这些荒废的田地。
和农民一起种豆。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远地区遭受侵扰的忧虑以及对国家治理的不满。诗人用“夕烽连”描绘了边疆战事频发的场景,反映了国家边境的不稳定。同时,通过“秸赋萧条仍禹贡”表达了对当时税赋繁重且不公的不满。诗中的“作霖”和“繁露空翻”反映了人民对及时雨的渴望,但现实却未能如愿。最后两句“何日南山理芜秽,荷锄同种豆萁田”,则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能与农民一同努力,清除土地上的荒废,种植新的作物,改善民生。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忧国忧民的忧思,也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