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眉巾屦尽高闲,瞻拜修然整敝冠。
旧德至今传五老,丰碑何用视三桓。
拔茅事往风犹在,举网谋成骨巳寒。
叹息昭陵还盛世,仪刑长向画图看。

崇祯庚午中秋日拜观睢阳五老图敬次杜正献公原韵

须眉巾屦尽高闲,瞻拜修然整敝冠。

旧德至今传五老,丰碑何用视三桓。

拔茅事往风犹在,举网谋成骨巳寒。

叹息昭陵还盛世,仪刑长向画图看。

注释:胡须眉毛头戴布鞋都已闲散了,来瞻仰睢阳五老图,显得庄重而整齐。

过去的德行现在仍被传颂,睢阳五老的丰碑何必再用来看?

当年拔除杂草,事情已过去很久,但风声依旧在;当年设下罗网捕鱼,计谋已成功,但骨骼已经冷却。

感叹昭陵回到太平盛世,仪刑(效法)长向画图看。

赏析:

此诗作于崇祯三年(1630),作者时在京师任礼部尚书。“须眉”“巾屦”等语说明作者此时身处京城,身兼礼部尚书一职,其身份地位之显赫不言而喻。“瞻拜”两句是说作者来到睢阳,见到《睢阳五老图》,感慨颇多。诗人首先赞美睢阳五老的崇高道德和高尚品格。五老为北宋名臣范仲淹、司马光、吕夷简、赵抃、孔道辅,因他们在北宋末年反对宦官专权、支持抗金战争而闻名天下,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罢官,流落他乡,最后都以善终。诗人对五老的高尚品德表示由衷地敬佩。五老虽遭贬谪,但仍然坚持正义,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这种精神让人感动。诗人认为,五老的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因此,诗人发出了“丰碑何用视三桓”的感慨。三桓指管仲、隰朋、鲍叔牙,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他们曾与齐桓公一起辅佐齐灵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因不满齐灵公荒淫无道而相继辞官隐居。诗人用三桓比五老,意在表明五老的道德品质和历史功绩不亚于三桓。接着诗人发出“拔茅事往风犹在,举网谋成骨巳寒”的感慨。拔茅事是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三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想收复中原失地。但每次都遭到失败,诸葛亮只好退兵。刘备得知消息后,派马谡去前线督战。结果马谡被魏军打败,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后来,诸葛亮又多次出征中原,但都未取得胜利。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临终前嘱咐将死前所立遗嘱写在竹简上,埋在斜谷口。第二年,即公元235年,魏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蜀汉,蜀军大将姜维率兵抵御,结果大败。司马懿见诸葛亮已死,就撤军回魏。“拔茅事往风犹在”,指诸葛亮的北伐事业虽然未能成功,但其精神却一直流传下去。诗人认为,如今魏国已被灭掉,但魏国的遗民还在怀念诸葛亮的精神和业绩,可见诸葛亮的精神影响之大。诗人用“拔茅事往风犹在”来比喻五老的高尚品德和历史功绩也像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一样,影响深远,永不磨灭。“举网谋成骨已寒”一句,则是指魏明帝曹叡曾想消灭吴国,但最终没有成功。曹叡死后,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晋朝。诗人用“举网谋成骨已寒”来形容曹魏灭亡的过程。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然而,尽管历史的洪流已经将魏明帝曹叡和他的政权冲刷得面目全非,但人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诗人最后发出“叹息昭陵还盛世,仪刑长向画图看”的感慨。昭陵即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诗人感叹昭陵回到盛世,希望后世子孙能够效仿五老的精神和业绩,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永远铭记于心。同时,诗人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够通过画作的形式流传下去,让后人得以瞻仰和学习。总之,这首诗通过对《睢阳五老图》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五老高尚品格和历史功绩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