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戒关河万里山,京江天堑屹中间。
金陵要奠南朝鼎,铁瓮须争北顾关。
应以缕丸临峻坂,肯将传舍抵孱颜。
荷锄父老双含泪,愁见横江虎旅班。
【注释】
后秋兴八首 :即《后秋兴八首》,作者自号后秋。闻警而作,诗中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故都金陵(今南京)的思念之情。
八月 :指建安四年(171年)。建安四年八月,孙权在武昌(今武汉)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当时东晋王导、庾亮等执政大臣,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曾向北方投诚。
两戒关河万里山:指东晋王导、庾亮等投降之事。两戒,两次戒严,指东晋王导、庾亮等投降之事。
京江 :指长江。
天堑 :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带。屹中间:屹立于两岸之间。
金陵 :指建康(今南京),东晋都城。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此建都。南朝梁武帝萧衍曾于此称帝,改国号为“梁”。这里借指东晋王朝。
铁瓮 :指东晋都城建康的城门之一,又称“子午门”,位于建康城的西垣正门,是建康城墙上最坚固的一门,用铁包砌而成,因此得名。北顾关:指建康城北面的城门。
缕丸 :以丝线搓成的圆球,比喻小丸子或丸药。
传舍 :古代驿站,供人休息住宿的地方。这里借指朝廷。
孱颜 :弱小貌。
荷锄父老双含泪 :指那些年老体弱的农民,在秋风中劳作,却不得不忍受着国家的战乱之苦。
横江虎旅班 :指那些身披铠甲、如虎似狼的军队,他们在渡江南下时所过之处,百姓们饱受其害。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题一作《后秋兴八首》,作者自号“后秋”。这首诗写于建安四年(171年)。建安四年八月,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当时东晋王导、庾亮等执政大臣,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曾向北方投诚。诗人对此深感忧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全诗通过对建康城南北两端的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和对故都金陵的思念之情。
前两句:“两戒关河万里山,京江天堑屹中间。”这两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面。诗人通过描绘建康城周围的地理环境,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其中“两戒”指的是东晋王导、庾亮等投降之事;“关河”则是指长江天险,屹立于两岸之间的险要之地;“京江”指的是长江;“天堑”则是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带。这些词语既生动地描绘了建康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金陵要奠南朝鼎,铁瓮须争北顾关。”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建康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及其与国家局势的关系。其中“金陵”指的是建康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南朝”则是指东晋时期,当时的建康城曾经是东晋王朝的都城;“铁瓮”则是指建康城的城门之一,也被称为“子午门”;“北顾关”则是指建康城北面的城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东晋王朝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应以缕丸临峻坂,肯将传舍抵孱颜。”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以及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其中“应以缕丸”指的是以小丸子或丸药来形容国家局势的严峻;“临峻坂”则是指在高山上攀爬,形容为国家局势所迫而不得不努力拼搏;“传舍”则是指朝廷中的官员住所,这里用来比喻那些身披铠甲、如虎似狼的军队;“抵孱颜”则是指面对国家局势的困境,感到无力回天。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后面的四句诗则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其中“荷锄父老双含泪”指的是那些年老体弱的农民,在秋风中劳作,却不得不忍受着国家的战乱之苦;“愁见横江虎旅班”则是指那些身披铠甲、如虎似狼的军队,渡江南下时所过之处,百姓们饱受其害。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建康城周围地理环境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命运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以及对故都金陵的思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