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亦有庐,斗蚁上阶除。
林宿惊弦鸟,池游失网鱼。
五行占退鹢,八祀记爰居。
载笔非吾事,阳秋待子书。
【注释】
- 见访:被访。
- 次韵:应和别人的诗作,用同一种词调写另一首内容相仿的诗。
- 茅孝若:作者的朋友。
- 蜗牛亦有庐:意谓人虽小,也有自己居住的地方。
- 斗蚁上阶除:意谓蚂蚁虽小,但能爬到台阶上去。
- 林宿惊弦鸟:意谓在树林中宿了一夜,第二天听到树上鸟儿惊飞的声音。
- 池游失网鱼:意谓在池塘中游玩时,忘记了把鱼儿放进网里来。
- 五行占退鹢(iyi):《左传》载:鲁哀公三年,宋景公问于卜楚材曰:“吾闻之,日有四时、月有八节、夫有四时、国有四政,象义以比类而取之,谓之四象。夫何故?余焉能知之。”楚材曰:“日月者其物象也。日为龙、月为虎,是谓四时。龙犹龙象,虎犹虎象,是谓四岳。春为木行,夏为火行,秋为金行,冬为水行。是以甲子岁发令布宪,则百揆庶尹、莫不率从,谓之天时。甲子岁正月,日御于天门,至于鹑尾,谓之地利。甲子岁正月旦冬至日至,谓之人时。今我主以二月二日,修耕事之时也。”《左传》载:宋景公问于卜楚材曰:“吾闻之,日有四时、月有八节、夫有四时、国有四政,象义以比类而取之,谓之四象。夫何故?余焉能知之?”楚材曰:“日月者其物象也。日为龙、月为虎,是谓四时。龙犹龙象,虎犹虎象,是谓四岳。春为木行,夏为火行,秋为金行,冬为水行。是以甲子岁发令布宪,则百揆庶尹、莫不率从,谓之天时。甲子岁正月,日御于天门,至于鹑尾,谓之地利。甲子岁正月旦冬至日至,谓之人时。今我主以二月二日,修耕事之时也。”《左传》:“宋景公问于卜楚材曰:‘吾闻之,日有四时、月有八节、夫有四时、国有四政,象义以比类而取之,谓之四象。夫何故?余焉能知之?’楚材曰:‘日月者其物象也。日为龙、月为虎,是谓四时。龙犹龙象,虎犹虎象,是谓四岳。春为木行,夏为火行,秋为金行,冬为水行。是以甲子岁发令布宪,则百揆庶尹、莫不率从,谓之天时。甲子岁正月,日御于天门,至于鹑尾,谓之地利。甲子岁正月旦冬至日至,谓之人时。今我主以二月二日,修耕事之时也。’”《史记·历书》载:黄帝问于伶伦曰:“宇宙广大,气化淳化,万物俱生,离合相感,推移推移,各有性命。问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何物可分?”伶伦答:“天地之间,四海之内,照临之下,品物毕出矣。于是稽古录运,天则有日月星辰、阴阳风雨、山川草木、五谷禽兽之类;地则有金石土壤、水泉丘陵、坟衍原隰之类;何以分之?”帝曰:“朕东望于海隅而太公有山戎之地,西顾于流沙而王良有乌鹊之台,南望于冥渚而祝融有熊罴之国,北望于极塞而舜有猪狐之地;东面而视,不见长陵之后,西面而视,不见夏后之所居,南面而视,不见方城之外,北面而视,不见河内之乡,此皆一州所聚,尽于此土也。”《礼记·礼运》:“五采三色:东方谓之青阳,南方谓之赤阳,中央谓之黄钟,西方谓之白素,北方谓之玄冥。”“五行:金、木、水、火、土。”“八祀:司中、司命、司神、司禄、司灾、司乘、国维、五谷。”“五行占退鹢:《左传》:“宋景公问于卜楚材曰:‘吾闻之,日有四时、月有八节、夫有四时、国有四政,象义以比类而取之,谓之四象。夫何故?余焉能知之?’楚材曰:‘日月者其物象也。日为龙、月为虎,是谓四时。龙犹龙象,虎犹虎象,是谓四岳。春为木行,夏为火行,秋为金行,冬为水行。是以甲子岁发令布宪,则百揆庶尹莫不率从,谓之天时。甲子岁正月,日御于天门,至于鹑尾,谓之地利。甲子岁正月旦冬至日至,谓之人时。今我主以二月二日修耕事之时也。’”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体诗。前两句说自己虽然蜗舍陋室简陋如陋室,却自有自己的小天地和乐趣。第三句说蚂蚁虽小也能爬到台阶上去。第四句写树林里的小鸟被树枝惊动了。第五句写池塘中的鱼被网捕捉到了。第六句说这五种动物都属五行,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位置和规律性。第七句说写作不是我的专长,只是希望您能把文章写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