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人怜汝,雕笼豢养成。
翠衿矜妙丽,红觜斗聪明。
侧近偷言语,凭高涴槛楹。
君何忧反舌,时过寂无声。
【注释】
鹦鹉:鹦鹉鸟,羽毛艳丽,声音悦耳。
人怜汝:人们怜爱你们(鹦鹉)。
雕笼豢养成:用雕笼喂养你们长大。
翠衿(jīn)矜妙丽:翠绿色的衣襟上装饰着精美的花纹,显得非常美丽。
红觜(zi)斗聪明:红色的嘴在争斗中显得非常聪明。
侧近偷言语:靠近时偷偷地说话。
凭高涴(wū)槛楹(yíng):站在高处,把栏杆弄脏了。
君何忧反舌:为什么担心会反悔(说人话)呢?
时过寂无声:时间过去了,就变得安静无声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所作,描写一只鹦鹉被主人饲养在雕笼子里,受到精心的照料和爱护,然而它却因为不能自由地展翅飞翔而感到苦恼,最后只能发出一声叹息:“君何忧反舌,时过寂无声。”
诗的开头两句“鹦鹉人怜汝,雕笼豢养成”,直接点明了鹦鹉是被人类饲养起来的。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鹦鹉的外貌和行为,进一步描绘出鹦鹉的美丽、聪明和可爱。鹦鹉翠绿色的衣襟上装饰着精美的花纹,显得非常美丽;它的红色嘴巴在争斗中显得非常聪明。然而,这美丽的外表和聪明的头脑并不能让鹦鹉真正感受到自由和快乐。
“侧近偷言语”一句,形象地描述了鹦鹉与人交往的方式。它总是悄悄地接近人,试图通过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然而,这种交流方式并不能让它真正地了解人的内心世界,也不能满足它对自由的渴望。
再接着,“凭高涴槛楹”一句,则展现了鹦鹉的一种特殊习性——喜欢站在高处,把栏杆弄脏了。这种习性可能源于它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诗的最后一句“君何忧反舌,时过寂无声”是对鹦鹉发出的感叹。它担心自己会反悔(说人话),害怕时间过去后,一切都会变得安静无声。这里的“反舌”一词,既指鹦鹉会说话的特点,也是对鹦鹉内心世界的隐喻。
整首诗通过对鹦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不满。同时,也启示我们,要珍惜当下的自由时光,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被束缚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