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公游处路重经,讶许诗人共客亭。
留得板桥长好在,使星曾伴少微星。
【注释】
1、坡公:指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其诗、文、赋、词均有名世,尤擅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2、游处:指苏轼曾经游览的地方。
3、重经:再次经过这里。
4、讶许:惊讶地允许(我)和诗人一起在亭子里饮酒。
5、留得:留下。
6、板桥:指苏轼的《板桥杂记》;板桥,作者自号。
7、长好:一直很好。
8、使星:即“使君”,是古代对地方长官的一种尊称。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点明题旨;第二句写自己与苏轼同游的地点;第三句写在亭中饮酒的情景;末两句写自己对苏轼的怀念之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因仰慕苏轼而作此诗的愿望。
首联“坡公游处路重经,讶许诗人共客亭。”起句“坡公游处”点明题旨,指出自己与苏轼曾同游过这个地方。“路重经”三字表明此地对于作者来说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讶许”二字表现了作者惊喜的心情,因为苏轼曾不止一次地邀请他来这亭中饮酒赏月。“诗人”一词,也暗示出苏轼的才情。“共客亭”三字,则进一步说明他们在这里相聚的情景,也表现出苏轼对自己的热情接待。
颔联“留得板桥长好在,使星曾伴少微星。”“留得”二字表现了对苏轼的思念之情。板桥,是指苏轼的《板桥杂记》,这是一部记录了他与友人交往的文集。作者通过回忆与苏轼共同游玩的场景,表达了对这位伟人深深的敬仰之情。“使星”指的是使君,是对地方长官的一种尊称。在这里,作者用“使星曾伴少微星”这一典故来表达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着苏轼曾经担任过这样的职务。
颈联“留得板桥长好在,使星曾伴少微星。”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才华横溢、品行端正,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作者通过回忆与苏轼共同游玩的场景,表达了对这位伟人深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着苏轼曾经担任过这样的职务。
尾联“留得板桥长好在,使星曾伴少微星。”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才华横溢、品行端正,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作者通过回忆与苏轼共同游玩的场景,表达了对这位伟人深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着苏轼曾经担任过这样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