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服行人罕,还朝觐礼成。
高风占使节,落日验归程。
晚向龙宫别,春从鳌背生。
蛮方书带砺,敢不藉芳名。
【注释】
①《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毛传: “宾客来,主人为之乐。” 朱熹集传:“言有嘉宾至也。宾主相欢,如鼓瑟吹笙之奏也,则其乐可知矣。”②《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侯使大子申生伐狄,韩宣子逆之,观其师。还,复命。公曰:‘师已众矣。’对曰:‘然。’师既成,又命之。对曰:‘吾闻段规之言,斥山泽之害,而树塞以为利。今兹师众矣,请彻梁除隧,毋令益深,以纾舆从。’”③《论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赏析】
这首诗作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当时汪洁奉明世宗之命出使琉球,册封中山王。诗中描绘了汪洁在琉球的所见所闻。首句写汪洁奉命出使琉球的盛况;二、三两句写琉球君臣对明朝使者的尊敬与热情;四、五句写汪洁即将返国时的离别情景;六句写汪洁将要离开时,琉球君臣依依不舍的心情;七、八句写汪洁离国前,受到琉球君臣的殷勤款待和赠送的礼物。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表达了作者对于此次出使之行的美好祝愿。
“荒芜边陲少人迹,朝廷重礼朝觐毕。”此联点题,交代了汪洁奉命赴任琉球的时间。首句写汪洁赴任的时间,“荒服行人罕”,说明路途荒芜,行人罕至;次句“还朝觐礼成”,说明汪洁顺利地完成使命。这两句紧扣题目中的“送”字,渲染了汪洁奉命出使的特殊身份和特殊任务。
“高风占使节,落日验归程。”此联写汪洁出使琉球途中所见的景色。“高风”一句,形容汪洁此行具有高尚的政治意义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汪洁作为明朝大臣的使命所在。“落日”一句,描写了汪洁出使琉球途中经过的山川河流,暗示了汪洁出使琉球的艰辛与不易。这两句既表现了汪洁的高尚品质,也展现了他的坚定信念。
“晚向龙宫别,春从鳌背生。”此联写汪洁在琉球的经历。“晚向龙宫别”一句,描述了汪洁在琉球的离别场景。“龙宫”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形容龙居住的地方极为神奇美丽。这里用来形容汪洁即将离开琉球的宫殿,象征着他将告别这个神奇的国度。“春从鳌背生”一句,描写了汪洁在琉球的生活。“春从鳌背生”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之一,原诗为“西施越艳破吴妆,渐学秦声入汉宫。绿池芳草杨无迹,白波青山摇一空。寄言浮云天下士,何须去便凌烟阁?只应东海金鳌客,不逐东风还莫愁。”此处借指汪洁将在琉球过上一段美好的时光,同时也寓意着汪洁将在这里结交到许多朋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蛮方书带砺,敢不藉芳名?”此联写汪洁对琉球人民的感激之情。“蛮方”一词出自《史记·南越列传》,原意为南方偏远地区。这里用来指琉球。“书带砺”一词出自《战国策·齐策》,原意为剑鞘上的带子磨得发亮。这里用来形容汪洁在琉球期间所受的礼遇和尊重。“敢不藉芳名”一句,表达了汪洁对琉球人民的热情赞美和感激之情。他深知自己在琉球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琉球人民的辛勤付出和大力支持,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名字与琉球人民的名字一起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示对琉球人民的深深感激和敬意。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既有对汪洁此行的赞誉,也有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通过对汪洁出使琉球的过程进行详细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明朝使者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同时,诗中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