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朝日炤丛坛,游子还乡劝早餐。
乐氏诸儿曾许赵,张良垂老未归韩。
路分南畔黄粳熟,家在西江白露寒。
带铗挥戈年岁晚,重来莫忘钓鱼竿。
【解析】
本诗为送别之作,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之情。前四句写送别的场景。“高林”二句,点明地点和时间。晋阳是太原的别称;西江即江西。诗人送张二自山西返江西,自然有惜别之意。首句“高林朝日炤丛坛”,写景兼点时令。清晨,阳光照耀着高高的树木,照在祭坛上,使整个祭坛显得更加庄严隆重。次句“游子还乡劝早餐”,写诗人与张二分别的情景。游子,指诗人自己。张二是从山西来的朋友,诗人要他早点休息,好好地吃早饭,因为从早晨到中午,中间还有很长时间呢。第三、四句写友人此行的目的和归期。乐氏,这里泛指南北地区。赵、韩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张良曾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封为留侯,后来辞官隐居于下邳(今江苏邳县),所以诗人说“垂老未归韩”。第五句“路分南畔黄粳熟,家在西江白露寒”两句描写了张二的家乡情况。“黄粳”即黄米,是北方的主要粮食之一;“西江”指江西境内的大江。“路分南畔黄粳熟”,“路分”,犹言道路分岔,此处指张二回乡的路。“黄粳”指早稻,此时正成熟。“家在西江白露寒”,写张二的家乡气候寒冷,霜降已过,正是晚稻收获的时候。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希望你早日实现自己的志愿,不要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带铗挥戈年岁晚”一句中,“铗”指剑把,“带”是佩挂在腰间的意思。“挥戈”,指舞动长矛。“年岁晚”指年事已高,也暗示岁月易逝。这句的意思是诗人希望张二早日实现自己的志愿,不要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重来莫忘钓鱼竿”,诗人希望张二能够不忘此行,重来故地再会。“重来”指再来一次。“钓鱼竿”指钓鱼用具,这里借代张二的钓竿。“钓鱼竿”比喻朋友间的友谊。这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感人,充满了浓厚的友情和惜别之情。
【答案】
高林朝日炤丛坛,游子还乡劝早餐。
乐氏诸儿曾许赵,张良垂老未归韩。
路分南畔黄粳熟,家在西江白露寒。
带铗挥戈年岁晚,重来莫忘钓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