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一棹泛清漪,永夜来游贺监池。
风起平翻花底练,月流遥漾镜中丝。
开樽静久鸣筝细,撤烛凉深下幔迟。
万顷波光明似雪,谁来不作剡川思。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题目为《月夜泛舟》。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城南一棹泛清漪”。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城南乘船荡漾的情景。 “棹”指船桨,”清漪”则形容水面泛起的涟漪。
第二句:”永夜来游贺监池”。这里提到的“贺监”指的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贺知章,他的池子位于城北(贺监池)。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深夜中游览这位文人所居之地的愿望。
第三句:”风起平翻花底练”。描述了一阵风吹起时,水面上的花朵仿佛被平摊开来,如同一条白色的练布(纱)。这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妙和诗意。
第四句:”月流遥漾镜中丝”。月亮在水中流淌,使得水中的倒影显得细长如丝,形象地展现了月光映照下水面的美景。
第五、六句:”开樽静久鸣筝细,撤烛凉深下幔迟”。诗人在此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开宴畅饮,享受音乐和美酒带来的快乐;蜡烛逐渐熄灭,室内装饰也随着夜深而变得安静和舒适。
第七、八句:”万顷波光明似雪,谁来不作剡川思”。此处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向往。”万顷波光”指的是湖面广阔且波光粼粼的景象;”雪”则形容其洁白无瑕。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景致的喜爱,以及它激发出的对剡溪之水的深情怀念。
本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景,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欣赏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