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范高风不可攀,西行何惜路途艰。
汉家初辟犍为郡,太守能通瓦甸关。
喻蜀文章开百𤏡,渡泸风俗变诸蛮。
从来叱驭忠臣事,安用朱旗九折还。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应是唐代诗人。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廉范高风不可攀,西行何惜路途艰。
    廉范(?-87年),东汉名臣,以廉洁著称。《后汉书·廉范传》记载,廉范任蜀郡太守时,为政清廉,不与豪强争利,深受百姓爱戴。这里的“廉范高风”即指廉范的高洁品质。“西行”指的是前往西方的旅程。“路艰”表示旅途艰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廉范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即将踏上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
  2. 汉家初辟犍为郡,太守能通瓦甸关。
    汉代时期,汉武帝曾派使者到西南夷地区开辟新郡,其中犍为郡就是其中之一。“太守能通瓦甸关”指的是太守在治理犍为郡时,能够顺利地开通瓦甸关这一交通要道。这两句描绘了犍为郡的地理环境以及太守的职责和能力。
  3. 喻蜀文章开百𤏡,渡泸风俗变诸蛮。
    “喻蜀文章开百𤏡”指的是蜀地文化繁荣昌盛,文章创作丰富多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展现了蜀地文化的繁荣。而“百𤏡”在这里可能是指各种文体的文章。“渡泸风俗变诸蛮”则是说在经过泸水(今金沙江)时,当地风俗发生了显著变化,少数民族人民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两句描绘了蜀地文化的繁荣和民族交融的美好景象。
  4. 从来叱驭忠臣事,安用朱旗九折还。
    “叱驭忠臣事”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忠诚于国家、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事迹。“朱旗九折还”则是一种比喻手法,形容忠臣即使遭受挫折,也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臣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赞美廉范的高风、汉朝开拓犍为郡、太守通瓦甸关等历史事迹,表达了对朋友远行的祝福和对其忠诚精神的敬佩。同时,诗中也描绘了蜀地文化的繁荣和民族交融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