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发南湖里,莲舟去渐稀。
阿侬因有约,须趁暮潮归。
《小长干曲 其二》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描绘长江沿岸风土人情的诗。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解析:
- 第一句:“风发南湖里,莲舟去渐稀。”
这句诗通过“风发”和“莲舟去渐稀”两个关键词,形象地描绘了江上微风拂动的情景和船只稀疏的景象。”风发”暗示了微风带来的清凉与宁静,而”莲舟去渐稀”则表现了江面上船只数量的减少,可能是由于傍晚时分潮水上涨,人们纷纷乘船离去。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稍带凄凉的感觉。
- 第二句:“阿侬因有约,须趁暮潮归。”
这句诗中的”阿侬”可能是指某人或某位姑娘,”须趁暮潮归”则表达了她因为约会而必须利用傍晚的潮水返回。这里的“因有约”说明她有一个约定或计划,而“须趁暮潮归”则突出了她行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整句话传递了一种期待与紧张交织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人物对于时间的敏感和对约定的重视。
- 第三句:“阿侬因有约,须趁暮潮归。”
这句重复强调了”因有约”这一主题,与前文保持一致,强化了人物对于约会的依赖与重视。同时,”须趁暮潮归”不仅传达了紧迫性,还隐含了一种浪漫的色彩,仿佛在潮水中相遇是一种难得的缘分,需要珍惜与利用。
- 第四句:“阿侬因有约,须趁暮潮归。”
这句与第三句相同,但在这里加入了一个感叹号,使得情感更加强烈和直接。这种重复不仅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也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心情的理解。
- 第五句:“阿侬因有约,须趁暮潮归。”
这句同样与第三句相同,但这次使用了“我”而非“阿侬”,这样的改变使得句子的主体更为明确,情感更加直接。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强调说话者自己的感受或者立场。
- 第六句:“阿侬因有约,须趁暮潮归。我亦随流去,夜泊秦淮近酒楼。”
这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了主人公与另一位人物的行动轨迹。”我亦随流去”表明两人都决定乘着晚潮一同离去,这显示了一种集体行动的倾向。”夜泊秦淮近酒楼”则提供了地点信息,暗示他们在离开后会在某个靠近酒楼的地方停泊休息。这里的“夜泊”和“近酒楼”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种夜晚的氛围,让人联想到江南水乡的夜景和繁华。
- 第七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气氛。”烟笼寒水”形容雾气笼罩着寒冷的水面,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视觉效果。”月笼沙”则将月光映照在沙滩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种描写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笔。
- 第八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批评了当时社会中某些女性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态度,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某些问题。”商女不知亡国恨”反映了一些女子对国家兴衰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私利。”隔江犹唱后庭花”则通过歌声的传播,展现了她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无知,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批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体现了诗人对时代风气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观察和思考。同时,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