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熊轼望来迟,十里樟亭系去思。
惆怅过江羊叔子,东风一路野棠碑。
诗句释义:
原文:
三秋熊轼望来迟,十里樟亭系去思。
惆怅过江羊叔子,东风一路野棠碑。
注释:
- 熊轼:熊是古代的一种车名,轼为车厢前面的栏杆,此处指代官员。
- 望来迟:意思是宋臬台的到任时间较晚。
- 樟亭:樟是一种树,亭是建筑小品,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地名或景点。
- 系去思:系在这里意为“拴、绑”,去思则是指对过去时光的思念。
- 惆怅:悲伤、愁苦的意思。
- 羊叔子:羊叔子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的字,此句可能是用其字谐音。
- 东风:春风,常用来象征希望和温暖。
- 野棠碑:野棠是一种花木,碑为刻有文字的石碑。
-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宋臬台由绍兴道赴任杭州的场景。首句以熊轼作为交通工具的名字,暗示宋臬台的到来稍显迟缓,可能意味着他的到来并不如预期那般迅速。次句中的樟亭与系去思,可能是描述宋臬台在路途中被栓住思绪,回忆过去的岁月。第三句中的“惆怅过江羊叔子”使用了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字作为谐音,表达了诗人对宋臬台到来的某种程度的惋惜或不安。最后两句则是通过春风与野棠碑的画面,传递出一种温暖而希望的氛围。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时间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于宋臬台到来及离别的情感。
译文:
三秋过去了,熊轼(熊是古代的一种车名)的望来迟,十里樟亭(樟亭为地名)系去思。
惆怅过江羊叔子(羊叔子是三国名将诸葛亮的字),东风一路野棠碑(野棠为花木)。
赏析:
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从“三秋”开始,到“过江”结束,描绘了一幅宋臬台到达杭州的景象。诗中的“三秋”既指秋天,也暗指宋臬台的到来较为缓慢。而“十里樟亭系去思”则描绘了宋臬台在前往杭州的路上的情景,樟亭可能代表了一个地名,系去思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不舍。
中间两联通过使用谐音和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如“惆怅过江羊叔子”中的“羊叔子”不仅指代历史人物诸葛亮,还可能借指宋臬台的到来给人们带来的忧虑和期待。而“东风一路野棠碑”中的“野棠碑”则可能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新的开始。整首诗充满了对宋臬台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