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秩兼三事,中台重五兵。
文章呈象纬,军政在机衡。
业以山河著,人从海岱生。
鹰扬犹北峙,虎拜即南行。
节钺纵横见,瓯蛮次第平。
地看支半壁,国倚作长城。
讲幕闲弥肃,戎车过不惊。
苍头三舍捷,赤手一天擎。
枢策烦中制,徵书返上京。
金舆新就驾,铜柱旧来铭。
诗列申侯颂,乡留羊祜城。
衣襦犹戴德,草木尽知名。
何意枫阶列,仍通蔀屋情。
如山惊岞崿,于水见沧溟。
仙李承家远,绥桃出洞明。
千秋安用祝,史册正嶒嵘。
【注释】
上秩:指官职。兼三事:指身兼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职务。重五兵:指掌管军事。象纬:星宿名,象征天文。军政在机衡:军政大权掌握于中枢决策机构。业以山河著:功绩在于保卫国家。人从海岱生:百姓从山东地区生长出来。鹰扬犹北峙:像鹰一样的将军们依然驻扎在北方。虎拜即南行:像虎一样的将领们已经南下了。节钺:古代用以为仪仗的斧钱。纵横见:到处都可以看到。瓯蛮:指南方少数民族。次第平:逐渐平定叛乱。地看支半壁:土地占据了山东半壁江山。国倚作长城:依靠山东成为国家的屏障。讲幕闲弥肃:朝廷讲坛上的礼仪非常庄重肃穆。戎车过不惊:军队经过而不惊扰百姓。苍头三舍捷:老百姓得到三舍宽免的恩惠。赤手一天擎:百姓得到皇帝的恩惠,不用双手也能承担。枢策烦中制:皇帝的命令出自中枢机构。徵书返上京:征召文书送到京城。金舆新就驾:皇帝乘坐着金饰的车辇刚刚即位。铜柱旧来铭:铜柱上记载着先王功德的文字。申侯颂:歌颂申侯。羊祜城:羊祜为镇守襄阳而建造的城池。衣襦犹戴德:百姓仍然穿着带有“德”字的衣裤。草木尽知名:百姓的名字都能叫出来。何意枫阶列:不知为何枫叶台阶上排列着树木。仍通蔀屋情:仍然保持平民的生活情态。如山惊岞崿:好像山崖间突然涌出岩石一样。于水见沧溟:就像在水里显现出沧海一样。仙李承家远:像仙李这样的家族世代繁衍。绥桃出洞明:像仙桃那样从洞中冒出的光彩。千秋安用祝:千秋万代又何必祈祷呢?史册正嶒嵘:史册上将记录着崇高的业绩。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李大司马功德的诗,全诗共八句,每四句一韵,中间夹杂有两句对偶句,形式整齐,结构严谨,音韵铿锵和谐,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豪迈。
首联点明主题,赞颂李大司马的高位和重权。“上”指地位高;“秩”指官阶高;“兼”表示兼任,“三事”即尚书令、中书令、门下省令(又称左、右仆射),是最高官位;“中台”指御史大夫;“重”表示重要,“五兵”指兵部尚书。诗人把李大司马的官阶和职任写得很高,表明他的地位很重要,权力很大。
颔联写诗人赞颂李大司马的政绩与贡献。“呈象纬”比喻李大司马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烁,光芒四射;“军政在机衡”则说他善于把握军政大事,如同天平一般公正无私。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把李大司马治理国家的能力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敬佩。
颈联赞颂李大司马的功绩与贡献。“业以山河著”,“业”指功绩;“山河”比喻国家领土;“著”意为显著、伟大,这里指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人从海岱生”,意思是百姓从山东地区生长出来,这既指地理环境优越,也暗喻李大司马治理山东有功。诗人通过这两联表达了对李大司马丰功伟绩的赞美之情。
尾联写诗人赞颂李大司马的功绩与贡献。“鹰扬犹北峙”,意思是像鹰一样的将军们依然驻扎在北方;“虎拜即南行”,意思是像虎一样的将领们已经南下。这两句分别指代了东晋和前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李大司马威震四方的军事才能。“节钺纵横见”,“节钺”指符节和斧钱,是古代皇帝授予大臣的权力象征;“纵横见”则指到处都能看到,说明李大司马治理国家的手段高明有效,得到了人们的一致拥护。“瓯蛮次第平”,瓯蛮是居住在今福建一带的古部落,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城池;“次第平”即陆续被平定。这句诗既写出了李大司马治理国家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成就的赞扬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是简单地赞颂了李大司马,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李大司马的敬仰之情和对李大司马的由衷赞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