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寻幽壑,携尊渡野塘。
堤开杨柳幕,径转薜萝墙。
良会追金涧,名园是辟疆。
步方通草阁,香已拆梅房。
合屐回山径,抽琴到石床。
悬崖留坠雪,枯树落寒霜。
濑浅鱼全伏,天空雁自翔。
平台虚掩幔,曲阁静飞觞。
对酒耽思僻,看山引兴长。
遐心通埤堄,高韵起篬筤。
饮胜杯浮羽,歌豪曲绕梁。
开栏调野鹤,汲水煮河鲂。
峰转流云碧,亭衔落日黄。
归人争晚渡,夕鸟下斜阳。
客藉应刘美,词凌鲍谢香。
闲堂分履舄,暝吹起笙簧□。
一水横烟锁,干村带雾藏。
骊驹方待驾,明月早相望。
杨园联句
策杖寻幽壑,携尊渡野塘。
堤开杨柳幕,径转薜萝墙。
良会追金涧,名园是辟疆。
步方通草阁,香已拆梅房。
合屐回山径,抽琴到石床。
悬崖留坠雪,枯树落寒霜。
濑浅鱼全伏,天空雁自翔。
平台虚掩幔,曲阁静飞觞。
对酒耽思僻,看山引兴长。
遐心通埤堄,高韵起篬筤。
饮胜杯浮羽,歌豪曲绕梁。
开栏调野鹤,汲水煮河鲂。
峰转流云碧,亭衔落日黄。
归人争晚渡,夕鸟下斜阳。
客藉应刘美,词凌鲍谢香。
闲堂分履舄,暝吹起笙簧□。
一水横烟锁,干村带雾藏。
骊驹方待驾,明月早相望。
【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诗共四联,每联五言,共20首诗。此诗为其中一首。
【译文】
拄着手杖寻找那幽深的山谷,带着酒杯渡过那野外的水塘。
堤岸上开着像柳树一样茂密的杨柳,小路曲折地穿过像薜萝一样的蔓藤墙。
良辰美景,追怀金秋的涧水,美丽的名园是开拓的境界。
我走到那平坦的草堂中,香气已经散尽了梅花的房屋。
穿上鞋回到山间的小路上,拿起琴来弹奏在石头床上。
悬崖上有积雪坠落而下,枯树上面飘落寒霜。
水潭里的鱼儿都伏在水下不动,天上飞行的大雁自由自在飞翔。
登上平台时帷幕已将门遮掩,曲折的楼梯寂静无声地响起歌声。
举杯痛饮之时,思绪沉浸在遥远的僻静之处,观赏群山之时,兴致被激发得无限长久。
我的心境与山水相通,高超的韵味从竹篱笆中散发出来,胜过鲍照和谢灵运的诗歌。
闲暇的院子里铺开鞋子,黄昏时分吹起笙簧的声音。
一条大河横亘在烟雾之中,干涸的村庄笼罩在雾气之中。
骊马即将套上车准备启程,明月早早地就升起在天边照亮了我。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借景抒怀的名作。全诗以“登”字统摄上下句,写诗人于白昼登高所见所感。
前四句写诗人游赏胜地的喜悦心情。“策杖”、“携樽”,表明了游览的悠闲;“寻幽壑”、“渡野塘”,点明了游赏的目的。“堤开杨柳幕”,“径转薜萝墙”,描绘出了游赏过程中所见的美妙景色:堤岸上杨柳依依,路旁薜萝缠绕,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置身其间,不禁心旷神怡,怡然自得。这四句中,“堤”、“径”、“幕”、“墙”等词均写出了景物的特写,使诗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图画。
后六句则描写诗人的观感和遐想。“良会追金涧”、“名园是辟疆”,诗人以“良会”二字总领后面三句,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步方通草阁”、“香已拆梅房”,诗人进一步描写了他的所见:草堂通向远方,梅房已被拆毁。这一层意思表面上看似写景,实际上却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来抒发他内心的孤寂之感、惆怅之情。“开栏调野鹤”、“汲水煮河鲂”,两句分别描写了他与野鹤、河鲂的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愉悦之情。“归人争晚渡”、“夕鸟下斜阳”,则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的暮色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归家之情。
最后四句写诗人观景后的感慨:“客藉应刘美”、“词凌鲍谢香”。诗人用“客藉”、“词凌”这两个词语来形容自己与先贤的差距,表达了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负自信之情,也表现出他追求文学艺术真谛的决心和信心。最后两句是诗人在欣赏美景之后发出的感慨:“闲堂分履舄”,“暝吹起笙簧”。诗人站在台上俯瞰四周美景,感叹不已。他感到自己的闲居生活十分惬意,并希望在夜幕降临之际能听到笙簧之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也写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留恋之意。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是王之涣七绝中的佳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