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箑不御絺衣轻,快风吹雨来江城。
高梧箫箫叶欲落,长松谡谡枝相撑。
浓云倏忽如山崩,飞电复如枉矢行。
雨中仿佛有龙见,点如车轴声如倾。
老龙抱珠卧潭水,是谁作意驱之起。
偶然鼓鬐掉修尾,不觉为霖润千里。

【注释】

(1)蒲箑不御:用蒲葵扇子挡不住。絺衣轻:细葛布的衣袍轻薄。絺,音chī。

(2)快风:指急风。江城:即江都郡城,在今江苏扬州市北。

(3)高梧:指梧桐树。箫萧:象声词,形容树叶飘零的样子。

(4)长松:指高大的松树。谡谡(suǎ sù):树木枝叶摇曳、互相摩挲的声音。

(5)浓云:浓厚的云层。倏忽:忽然。

(6)枉矢行:箭像被冤枉一样乱飞。枉矢,比喻箭矢。

(7)龙见:指雨中出现神龙的景象。

(8)抱珠:抱着珍珠。老龙:这里指雨神。《楚辞·九歌·湘夫人》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文选》作“帝子灵威兮南征”,李善注引郭景纯云:“灵威者,雨也。”

(9)鼓鬐(qí):鱼鳍翻动的样子。修尾:指长尾巴的水蛇。

(10)为霖:指降雨。润:滋润。

【赏析】

这是一篇咏叹江南春雨的诗。作者通过对江南春雨的描绘,赞美了它的滋润之功。首四句写春雨来临之前,江城景色之美丽,气氛之浓郁,以及人们急于防雨的心情。后八句写雨来之际,各种景物的变化,以及雨神降临的情景和它所带来的好处。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是一首咏雨佳作。

此诗起笔点明地点、时间与天气——江都城外,正是初春时节,天又刮起了急风。诗人从“不御”二字入手,写出了细葛薄衫的轻薄,突出了春寒料峭。紧接上句,“快风吹雨来江城”,便自然引出对雨中景象的描写。开头两句,先写风,再写雨。“高梧箫萧叶欲落”一句,是诗人眼中所见。“长松谡谡枝相撑”,则又是诗人耳中所闻。这两句都是写听觉。但诗人并没有把听觉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而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渲染出了一幅江城初春时雨中特有的画面:高高梧桐叶上滴着水珠,随风摇动;苍劲长松枝叶摩挲相击,发出阵阵清脆响声。这两句诗以动写静,以声写色,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

“浓云倏忽如山崩”,“飞电复如枉矢行”,两句都是写视觉。诗人没有停留在对雨中景象的静态描写上,他接着又进一步运用动态描写,把风雨来势的迅猛表现得淋漓尽致:“雨中仿佛有龙见,点如车轴声如倾。”这里的“龙”,指的是雨神。“龙”在这里并非真的龙,而是指雨神降临时那如车辐一般密集、如车轮滚动一样的轰鸣声,给人以强烈的动感。“老龙”、“龙见”等词语,都表现出诗人对雨神的崇敬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全诗的高潮部分。

“老龙”四句写雨神降临时的各种变化:雨停之后,雨神又化身为一位怀抱珍珠的老龙,在潭水里沉睡。是谁有意驱赶它,让它苏醒呢?原来是一位偶然扬起鱼鳞,掉转头来长尾巴的水蛇,不觉间已经给千里大地带来了滋润。这四句诗,虽然只写了老龙、潭水、水蛇三种事物的变化,却写得极为生动传神。特别是最后一句,既写出了雨后的生机盎然,又写出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诗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全篇紧扣题目“雨”,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前六句写春雨来临时的江城景色及人们的急切心情,为下文的咏雨做铺垫。后四句写雨中景象的变化及雨神降临的情景,并以“老龙”、“龙见”等词语将雨神人格化,使其充满神奇的色彩。全诗以情动人,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