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古重籍氏,仰视枢东辰。
宣尼起嗣之,寄志在获麟。
前代多政记,宛若眉列陈。
国书过激厉,其事反以湮。
大君秉遐照,丙穴观细鳞。
美剧嗣元宋,安问秦与新。
一时竞橐笔,群策堪扶轮。
如何稽古疏,有腼称史臣。
愚贾閟宝玉,哲匠迷荆榛。
所恃纶阁暇,数晷凡再巡。
扫翳见白日,披巾对高旻。
追随蓬山颠,洒濯瀛海滨。
空言启石室,将以传其人。
终惭识未优,谁得资讨论。
前贤诵崧岳,所重惟生申。
况当天门高,下视罗八垠。
【注释】
隆古:久远的古代。重籍氏:重视《左传》。枢东辰:指鲁国国君,鲁昭公名称“东辰”。宣尼:孔子,字仲尼。起嗣之:起继孔子之后。寄志:寄托心愿。获麟:传说周文王得麒麟,预示周将兴。前代:指汉代。多政记:汉代班固《汉书》,是历代政书的集大成。宛若:仿佛。列陈:陈列。国书:国家法令,这里借指《汉书》。过激厉:太过严厉。湮:埋没。大君:指皇帝。秉遐照:有远见卓识。丙穴观细鳞:丙穴,星宿名。细鳞,彗星的一种,形状像鱼。美剧:美事。嗣元宋:宋代赵匡胤建立宋朝。安问:何用担心。秦与新:秦始皇和秦二世,秦朝的君主。一时:一时间。竞:争相。橐笔:笔袋,比喻文人学士。群策:众人的策略。稽古:考察历史典籍。疏:奏疏。腼:害羞的样子。史臣:史官。愚贾:无知之人。閟宝玉:珍藏宝物。哲匠:聪明的人。荆榛:荆棘丛生。所恃:倚仗。纶阁:翰林院。暇:闲暇。数晷:时间,几刻钟。翳:云雾。见白日:出现晴天。披巾:披着头巾。高旻:高空。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的仙山。洒濯:洗涤、洗刷。瀛海:大海。启石室:打开石室。以传其人:用以传世。终惭:最终感到惭愧。识未优:见识不高明。谁得资讨论:谁能来共同讨论。前贤:先贤圣人们。诵崧岳:颂扬中岳嵩山。所重:重视。惟生申:只有生申(伯夷)值得重视。况:何况。天门:皇宫的门。下视:俯视,俯瞰。罗八垠:罗列了八方的边际。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在奉敕撰写史馆修史稿的同时,也写了三首诗,以表达他对修史工作的认真态度,并抒发自己的感慨,对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学者提出批评。
第一首诗从修史的角度写自己的心情:“隆古重籍氏,仰视枢东辰。宣尼起嗣之,寄志在获麟。”作者认为,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左传》,仰望鲁国的国君,孔子继承《春秋》以来的思想,寄托着恢复周礼的心愿。第二首从修史的目的写自己的心情:“前代多政记,宛若眉列陈。国书过激厉,其事反以湮。”作者认为,历代的政书很多,就像眉列的一样,但《汉书》却过于激烈而埋没了事情的真相。第三首从修史的方法写自己的心情:“大君秉遐照,丙穴观细鳞。美剧嗣元宋,安问秦与新。”作者认为皇帝有远见,可以洞悉天下大事;司马迁能继承父亲司马谈的事业,著成《史记》。第四首从修史的态度写自己的心情:“一时竞橐笔,群策堪扶轮。”作者认为,一时间都争着写作史书,大家都能出谋划策,推动历史前进。
第五首诗开头就表示自己对修史工作的认真态度:“如何稽古疏,有腼称史臣。”然而,作者并不满足这种敷衍应付的工作态度,而是要求能够真正懂得历史,做到“识未优”,并希望“资讨论”。第六首诗进一步表达了这一思想:“愚贾閟宝玉,哲匠迷荆榛。所恃纶阁暇,数晷凡再巡。”作者认为,自己虽然无知,但有宝玉一样的聪明才智,只要有机会就会钻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第七首诗最后表示了这种愿望:“扫翳见白日,披巾对高旻。”意思是说,扫除一切迷雾和障碍,让太阳重新出现在天空上,披着头巾对着蓝天白云畅想。第八首诗写自己的抱负:“追随蓬山颠,洒濯瀛海滨。”意思是说自己要跟随仙人登上蓬莱山巅,到大海中洗去一身尘埃。第九首写自己的愿望:“空言启石室,将以传其人。”意思是说,只凭口头上的话就能开启石室,把其中的内容传播给世人,让人们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第十首写自己的遗憾:“终惭识未优,谁得资讨论。”意思是说,自己很惭愧,没有认识到历史的真相,谁能来共同讨论呢?第十一首都是对修史工作的严肃批评和讽刺:“前贤诵崧岳,所重惟生申。”前面的人赞扬中岳的崇高,但只有伯夷这样的人才值得重视。这一句实际上是说作者自己最看重的是修史工作,而不是其他的事情。最后两句是说,现在的时代比过去要差得多:“况当天门高,下视罗八垠。”现在的人只能从远处观察,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