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湖碧水寒如玉,画阁明帘向城曲。
城头万堞波底明,城下千门漾空绿。
花桨轻桡相斗飞,川光杳荡摇霏微。
天鸡云中张锦翼,芙蓉露下披红衣。
此中云物亦无数,朱门筑断凌波路。
岂闻金管随清风,时见荒台满凉雾。
季冬霜野无飞叶,芦根雁翅相切切。
此乡游女不綄纱,玉梭手冻冰丝绝。
明年二月桑如麻,湖上女儿颜胜花。
十三携出青丝笼,影落湖中生彩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图。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鸳湖的美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析:
鸳湖碧水寒如玉,画阁明帘向城曲。(第一句)
这句诗描写的是湖面波光粼粼、清澈透明,如同一块巨大的玉石。画面中的楼阁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明亮而清晰,仿佛是画中的一部分。这里的“城曲”指的是城市弯曲的街道,暗示着诗人站在湖边的视角。城头万堞波底明,城下千门漾空绿。(第二句)
这句诗描绘的是城墙上的垛口在波浪中若隐若现,远处的城市门户在水面上泛起层层绿色。这里的“空绿”是指水面上的绿意盎然,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花桨轻桡相斗飞,川光杳荡摇霏微。(第三句)
这句诗描绘的是划船人在水面上竞相追逐的情景,船上的花桨与水流相互撞击,激起一片片水花。这里的“川光”指的是湖面上的光影,“杳荡摇霏微”形容光影摇曳,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天鸡云中张锦翼,芙蓉露下披红衣。(第四句)
这句诗描绘的是一只神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它的羽毛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这里的“芙蓉露下披红衣”指的是荷花在露水的滋润下呈现出鲜艳的红色,如同穿着华丽的外衣。此中云物亦无数,朱门筑断凌波路。(第五句)
这句诗描绘的是湖面上的云彩和景物繁多,如同无数的珍珠般散落在湖面上。这里的“凌波路”指的是一条通往远方的道路,被一座朱红色的大门阻断,象征着一种无法逾越的困境或阻隔。岂闻金管随清风,时见荒台满凉雾。(第六句)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听到金管的声音似乎随着清风飘荡而来,但同时也看到了荒废的台墩上弥漫着一层层的凉雾。这里的“金管”指的是古代乐器的一种,而“风”则是指自然风。这里的“凉雾”指的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的雾气,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季冬霜野无飞叶,芦根雁翅相切切。(第七句)
这句诗描绘的是冬季的景象,田野上没有飘落的树叶,只有芦根和雁翅相依为命。这里的“飞叶”指的是树上的叶子随风飘落,而“芦根雁翅”则是指芦苇的根部和雁鸟的翅膀相互交错。这里的“切切”指的是相互紧挨着的样子,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此乡游女不綄纱,玉梭手冻冰丝绝。(第八句)
这句诗描绘的是当地的女子们在湖边游玩的场景。她们穿着轻薄的衣裳,手持玉制的梭子,虽然手指因寒冷而僵硬,但还是能巧妙地织出美丽的花纹。这里的“綄纱”指的是轻薄的丝绸衣物,而“玉梭”则是指精美的玉制纺轮。这里的“冰丝绝”指的是手指上的细丝已经结满了冰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明年二月桑如麻,湖上女儿颜胜花。(第九句)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他希望明年春天的桑树能够长出茂盛的叶子,而湖上的女子们也会变得美丽如同花朵一般。这里的“桑如麻”指的是桑树长得郁郁葱葱,而“颜胜花”则是指女子们的容颜胜过花儿一样美丽。十三携出青丝笼,影落湖中生彩霞。(第十句)
这句诗描绘的是诗人带着十三岁的孩子一同出游的场景。他们手中提着一个用青色丝线编织的笼子,当影子落在湖面上时,仿佛形成了一道绚丽的彩霞。这里的“青丝笼”指的是用青色丝线编织的小箱子,而“生彩霞”则是指在水中形成的彩色光晕。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鸳湖水光山色的壮丽景观和人间生活的和谐美好。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