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对澄是清代诗人。
赵对澄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也是清代诗坛不容忽视的一员。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了解这些作品及其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清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古典文化。
赵对澄是清代诗人。
赵对澄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也是清代诗坛不容忽视的一员。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了解这些作品及其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清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古典文化。
【注释】 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钟山之南。建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十月,历时三年完成。陵园面积约70万平方米。 风云气尽夕阳残:风云气,指皇权;夕阳残,指日薄西山之势。此句是说,明朝已到了日薄西山、风雨飘摇之际,而其皇权则依然如故,威风不减当年。 宫殿苍凉异代看:宫殿,指明孝陵。苍凉,形容陵寝荒凉冷落。此句是说,昔日的宫殿如今已是破败不堪,与后世相比,更是荒凉冷清。
【注释】 过儿丘:指山中村落。荷锸(chā):扛着锄头去开垦土地。锄经:耕治田土,使土地肥沃。迹已荒:耕种的痕迹已经消失。古风:指当地的民俗风情。遗俗重书香:重视读书的风气。三家店:旧时客店里供客人休息的地方。七世堂:旧时家族宗谱上记载祖宗辈次的祠堂。笑余同塞雁:指作者自己像塞上的大雁一样,在异乡飘泊。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位游子在异地他乡思乡之情。开头三句“荷锸村村遍,锄经迹已荒”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是王安石晚年贬谪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时所作。此诗首二句写晓发宿迁,宿于茅店,听到鸡声入梦,因霜寒而梦不成。“霜栖白草秋无色”,霜冷草枯,白茫茫一片,秋天的景色已失去本来面目。“沙走黄河夜有声”,“夜有声”即指黄河在夜里奔流发出声响。“雨雪关山双鬓短,风涛宦海一身轻”,这两句写他身处关山险阻之地,身在宦海浮沉之中,两鬓苍苍,心如止水
熊一潇,字汉若,号蔚怀,是清朝著名的诗人。熊一潇的生平经历了从科举考试到政治生涯的转变。他于1638年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东坛村,其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学背景。熊一潇的祖父熊维宽和父亲熊冯均为明朝的举人,这为他日后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熊一潇的科举之路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他在康熙三年(1664年)中进士,并在五年后成为浙江道监察御史,参与了多项重要的政治改革措施。他的诗歌才情也得以充分展现
蔡鸿书,《台湾文献》十卷三期,1959年9月,页100;《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嘉义通信」,1911年4月13日,第三版。 〗蔡鸿书诗作目前仅见四首,收录于《寿星集》、《台海诗珠》、《瀛洲诗集》及《嘉义县志》,以下据此编校。 生卒年:1864-?),字榴庭。
蔡添福,字实奇,亦曰石奇,又号植祈,别署卐华市隐。 艋舺人(今台北万华)。 生性和易,喜结交忘年友。 清季赴县试,诗题为〈桐遇知音已半焦〉,忘书一字而落第。 学识颇丰,最解理义。 日人治台后,于明治二十九年(1896)受命担任台北县事务嘱托,三十四年(1901)改为台北县雇员,后以病辞,转而从商。 诗学与谜学俱工。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