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诗句
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
- 物有常容 - 事物总是有一定的容纳性。
- 因乘以导之 - 根据事物的本性来引导和控制它。
- 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 - 顺应事物的自然形态,静止时就遵循道德的准则,行动时就顺应自然之道。
-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 - 宋朝有人为君主制作象形的纸叶。
- 三年而成 - 经过三年才制成。
- 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 - 纸张上的纹路清晰可见,不易辨认。
- 此遂以功食禄于宋邦 - 因此这个人被赏赐俸禄,在宋国受到尊敬。
- 列子闻之曰 - 列子听了之后说。
- 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 - 如果天地需要三年才能长出一片叶子的话,那么世界上的事物就很少是独立的了。
- 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 - 所以不应该利用天地的资源来承载一个人的身体。
- 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 - 也不应通过学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来掌握世间的道理。
- 故曰 - 所以。
- 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 依靠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去刻意行事。
-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 - 虚空是神性的门户。
- 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 - 感官和视觉被外界的声色所消耗,精神被外在的形体所束缚。
- 故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 - 因此如果内心没有主宰,那么祸福就像山峰一样难以预料。
- 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 - 所以有人说:不出家门就可以了解天下的事理,不看窗外也可以理解自然的法则。
- 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 这两句话说明了神明始终与事物的本质相连。
-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驭马车的技巧。
- 俄而与于期逐 - 不久便开始与王子期一起比赛。
- 三易马而三后 - 三次换车却连续落后。
- 襄主曰 - 赵襄主说。
-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 你教我御术还没有完全。
- 对曰 - 回答说。
-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 你的御术已经用完了,再使用就过分了。
- 凡御之所贵 - 一般驾驭马匹所重视的。
- 马体安于车 - 马匹身体安稳地系在车上。
- 人心调于马 - 人的心意与马匹相协调。
- 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 然后才可以快速而持久地行进。
- 今君后则欲逮臣 - 现在君王在后面追赶,想要追上我。
- 先则恐逮于臣 - 如果您在前面赶,恐怕要追上我了。
- 夫诱道争远 - 这是引诱和争夺距离的问题。
- 非先则后也 - 不是先到前面就是落后在后面。
- 而后先后心在于臣 - 这就使得国君的心思都集中在臣身上。
- 上何以调于马? - 那国君又如何能够调整好自己与马的关系呢?
- 此君之所以后也 - 这就是您为什么落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