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为忘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
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为忘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注释:白公胜(白公)担忧国家动乱,退朝之后,倒拐杖击打自己的下巴,鲜血滴落到地上都不知道。郑国的人听了这话说:“把下巴都忘记,将要忘了什么呀?”所以说:“走得越远的越显得智慧贫乏。”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广泛地应用于远处的事物,那么它所遗忘的东西就存在于接近的地方了。因此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行动方式。”能够并兼智慧,所以说:“不动而知道。”能够并兼视觉能力,所以说:“不看却能明了。”随着时机行事,依靠才能成就功名,利用一切事物的能力来获取成功,所以说:“不用行动而完成事情。”

楚庄王治理国家三年,不去发布任何法令,不去实行任何政事。右司马坐在座位上,和庄王商量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山峰上,三年都不展翅飞翔,也不鸣叫,默默无声,这是什么名称呢?”庄王回答说:“它三年不展翅飞翔是为了练就强健的翅膀,它三年不说话是为了观察百姓的情况。它虽然不会飞,但它飞起来一定会冲向天空;它虽然不会鸣叫,但鸣叫起来一定会震惊他人。你解开我的疑惑吧,我知道了。”过了半年的时间,庄王才开始亲自处理国家政务。他废除了十项政策,实施了九项新政策,杀掉了五位大臣,提拔了六位隐居的人才,从而使国家大治。他出兵讨伐齐国,打败齐国的军队,战胜晋国的军队于河雍,联合诸侯在宋国举行盟会,于是称霸全国。庄王不害怕小的危害,所以名声很大;不及早显露自己的目标,所以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所以说:“贵重的器物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伟大的声音也要很长时间才能发出。”

赏析:本文主要阐述了《韩非子·喻老》中的哲理。文中通过“白公胜”和“楚庄王”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分别阐释了“大器晚成”和“大音希声”的道理。其中,白公胜的故事反映了过于自信和自负可能导致的失败,而楚庄王的故事则展示了谨慎和低调行事的重要性。文章通过这两个故事,传达了智慧、谨慎等品质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同时,文章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应该避免过度自信和盲目扩张的风险,而应该注重内敛、低调、谨慎的态度。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圣人无常行”,即圣人应该有恒常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随意行动或轻易改变方向。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