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亻焉,如不终日。
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仇,无德不报。”《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
以下是《表记第三十二》的诗句及其翻译,以及必要的注释:
- 诗句: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会在别人面前失去自己的尊严。”
-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保持庄重和谦逊的态度,以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
- 诗句:子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 译文:孔子说:“对于言语的选择,要谨慎对待,不能轻率。”
- 注释:这句话提醒人们说话时要慎重考虑,避免因为轻率的言论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
- 诗句: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
- 译文:孔子说:“在穿着方面,不要相互模仿,以免使民众感到困惑。”
-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榜样的重要性。
- 诗句: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
- 译文:孔子说:“在进行祭祀和拜见君主的时候,要保持斋戒,这是为了表达对神明和君主的敬畏之心。”
-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宗教仪式的重视,以及对神明和君主的尊重。
- 诗句: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 译文:孔子说:“轻慢和侮辱他人,即使面临死亡也不会畏惧。”
-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勇气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时应有的坚定态度。
- 诗句: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 译文:孔子说:“没有理由不与对方交流,没有礼仪不进行见面,这是为了避免民众相互亵渎。”
- 注释:《易经·蒙卦》中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的说法,这与孔子的观点相呼应。
- 赏析:整体来看,这些诗句不仅传达了儒家的教义和价值观,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它们反映了古人对于道德规范的重视,以及对于言行举止的严格要求。这些诗句不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资源。